名校长

【年会演讲】文东茅:激发师生心之力2018-01-05中国教

2018-01-06  本文已影响47人  六六小淘气

编者按

  今天推出的是中国教育三十人论坛成员文东茅老师的演讲《激发师生心之力》,这种心之力,不只是个人的体力、智力或非智力因素,而是爱的力量、诚的力量。

                      激发师生心之力

大家下午好!我今天分享的主题是“激发师生心之力”。我想,这个主题是对本次大会的主题“激发教育活力”的具体化,也是在试图回答“教育创造美好生活”和“教育家办学”的问题。

“心之力”一词并非我的原创。据斯诺的《西行漫记》记载, 1917年23岁的毛泽东写过一篇文章《心之力》,现在有个在版本网传很广,真伪莫辨。但毛主席100年前使用过“心之力”一词是基本确定无疑的。其实,在2000多年前的《左传》中就已经出现“尽心力以事君”这样的表述。

中国传统文化最伟大的地方在于发现了“心”和心的伟大力量。尧舜禹相相传授的十六字心法:“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孟子告诉我们:“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孔子十五而有志于学,终身学习修炼,七十岁达到的最高境界就是“随心所欲不逾矩”。张载:“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说的都是这颗心。在所有的古圣先贤中,只有王阳明先生对“心”的阐述最透彻、最详细,也唯有他的学说被冠名为“阳明心学”。所以,习近平总书记说,阳明心学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也是增强中国人文化自信的切入点之一。

我是去年3月15日开始学习阳明心学,至今不到两年,只是个初学者,但我牢记阳明先生的教诲,要真学真做、知行合一,有所收获就马上行动,能做多少做多少。在经过一段时间的摸索之后,我于今年1月7日发起成立了“致良知涌泉学苑”,这是一个不收取任何费用、没有一砖一瓦的虚拟学习组织,主要的学习在微信和APP上,大家自主学习、互帮互助,所有的学习和组织管理都靠义务的志愿者。尽管只是个自发自愿的虚拟组织,我们却有令人自豪的校训:心怀天下、学致精微;也有严格的学风:不说谎、不抱怨、尽己责;我们有明确的目标:弘扬传统文化,修己安人,立德树人;我们还有一首我作词的校歌《山水蒙》。涌泉学苑成立之后得到了热烈的响应和迅速的发展。第一期学习班500多人;涌泉二期报名人数超过3000人;涌泉三期又有3000多人。几乎遍布全国每个省市。

我们知道,“修心”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是一次“心”的长征,所以,涌泉学苑的学习以100天为单位,要经过三个百日学习才能初步结业。到今天为止,涌泉一期已经坚持学习了276天,涌泉二期是176天。我本人的学习是第648天。

涌泉学苑的学习没有考试、分数,没有奖金、评优,完全是自发自愿。我们需要每天早上读古圣先贤经典原文,白天正常工作,晚上听分享、写心得,打卡交流。在这样一个人人都非常忙碌的时代,我们这些人却乐此不疲的去每天读古文,我们甚至成立了“530”俱乐部,每天早上5:30起床读书学习。我们每天坚持“不说谎、不抱怨、尽己责”,在一个几百数千人的学习群体,几乎看不到任何消极负面的文字和情绪。我们看到、听到得最多的词汇就是“仁爱”、“阳光”、“温暖”、“幸福”,是“立志”、“勤学”、“尽责”、“担当”,是相互的砥砺夹持,是为祖国健康工作六十年。我们带着满满的正能量和幸福感开启新的生活。

当我们学习古圣先贤思想之后,再反观自己过去,常常会为盲人骑瞎马而感到后怕;当我们环顾周围,也会真切的感到心疼和焦急。我们发现当下中国教育最大的问题之一就是教师职业倦怠、学生缺乏学习动力。有的学生甚至年纪轻轻就没有了人生的方向和目标,做任何事都缺乏兴趣和动力;老师们对此感到力不从心、心力交瘁,还有的老师自己也安于现状、不思进取。 “小富即安”“知足常乐”甚至都成了一种流行的人生哲学,我们在不知不觉中用一些错误的观点和言行误人子弟,也贻误自己。古人告诫我们: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当一个人有钱、有闲却漫无目标、没有约束的时候,可能就离违法犯罪不远了;当一个国家的青少年和教师都大量流行“空心病”的时候,就是“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正因为有这些认识,我们常常感到时不我待,必须奔走呼号,用生命去唤醒生命。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这个初心和使命是激励中国共产党人不断前进的根本动力。全党同志一定要永远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永远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以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和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继续朝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奋勇前进。”这就是共产党不断走向辉煌的心之力。

参照习总书记的要求,再来看当下的教育,教育的初心在哪儿?师生是否永不懈怠的不竭动力?我们不无遗憾的发现,很多人把心丢失了,忘记了初心,心中只有考试、升学、求职和收入,很多人迷茫、懈怠、无助、无力,甚至得了空心病。一颗本可心怀天下的心中只有一个小小的自我,怎能不空荡荡的?当人民不再有高远的志向和追求,怎么不迷茫无力?所以,当前迫在眉睫的任务就是要找回教育的初心,让师生心中装下更多的家人、朋友、甚至祖国和人民,要激发师生的心之力,让教育促进师生的幸福美好生活。

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正在从站起来、富起来走向“强”起来;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那么,何为“强”?何为教育之“强”?在我看来,这个“强”绝不仅仅是办学条件、世界排名以致科技创新这些外在表现出来的强,真正的强是内心的强大,是《中庸》“子路问强”中的“君子之强”:“和而不流”、“中立而不倚”、“国有道,不变塞焉”。这样的“强”一定是以坚定的理想、信念为基础,一定是道德和知识、能力均衡而充分发展的强。

少年强,则中国强;教师强,则少年强。而要成为这样的强者,最重要的就是要立志,立高远之志。阳明先生告诉我们:“夫学,莫先于立志”,“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立志而圣则圣矣,立志而贤则贤矣”。如今,我们赶上了一个伟大的新时代,只要我们志存高远,心怀祖国和人民,把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作为自己的使命和必将成就,我们就一定会涌现出澎湃的、不竭的心之力。

这种心之力,不只是个人的体力、智力或非智力因素,而是爱的力量:仁爱天下,仁者无敌;是诚的力量:至诚无息,至诚如神;是志的力量:有志者,垄亩亦可飞鸿鹄。这种心之力,就是人心所向,就是人民对幸福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手牵手,心连心,同心同德、凝心聚力,中华民族一定会展现出无比的生命力和创造力;美美与共、天下大同,这个世界也一定会因我们而更美丽。

最后回应一下本节会议的主题:教育家办学。我们为什么出不了教育家?因为我们定义的“教育家”必须有“自己独到的、系统的教育思想”。今天的特邀嘉宾Vichy Colbert 女士被公认为著名教育家,但她说过她自己不是理论和新思想的创立者,“新学校”的模式不过是实践了源于皮亚杰、蒙特梭利、瑞吉欧和杜威的教育理论和思想。其实,在数千年延续不断的中华历史中,古圣先贤们早就为我们探索出了一条被实践检验过的、充满无上智慧的教育之道。这些圣贤之道就是人生幸福之道。只要传道受业解惑,就是难得的“人师”;只要激发自己和师生的心之力,就是好校长;长此以往,就将是新时代的教育家。

“学问之道无它,求其放心而已矣”。教育原来如此简单,就是要找回初心,培育一颗中国心。致良知涌泉学苑就是一所特别的“求放心”的学校,它已经成为了成千上万校长、教师精神的家园和永远的骄傲。也期待着您的支持和加盟。

谢谢大家!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