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文800字点赞散文心理

亲子关系的目的之一——有话说

2024-03-26  本文已影响0人  沐一布
网络
郑重声明:本文系原创首发,文责自负。

你和父母有话说吗,或者你害怕和父母沟通吗?有的人回答这个问题可能感觉很轻松,可有的人感觉很沉重,前者是我们的愿望,后者是我们的遗憾。

既然和父母无话可说是一种遗憾,那么我们就要在自己的“再生家庭”里制造话题,让我们的亲子关系不再遗憾。

无话可说的亲子关系,通常都是以下几点造成的:

1、对立

对立指的是亲子间的对立,包括想法,沟通,以及行为。想法对立,比如孩子的想法经常得不到父母的认可和鼓励,不论想法好坏,父母经常打压,否认,导致孩子没有主见,听之任之。经常被父母打压想法,孩子会自动放弃这部分功能,不再发挥自己创造性的思考。

其次是沟通,亲子沟通的前提是和风细雨,父母还要具备倾听的能力,否则不能成称为沟通,只能称为无意义的沟通。正真的沟通,父母要耐心地倾听孩子表达,倾听孩子的感受,假如需要给予孩子指正,也应该用孩子愿意接受的方法,而不是不管不顾地打断孩子,强硬地把自己的观点硬塞给孩子。这种沟通方式只能引起孩子的对立。

行为上的对立就更明显了,比如父母经常逼孩子吃饭,强迫孩子做不喜欢做的事,孩子没有选择权和决定权,也无法对抗,就只能默默地执行,然后与父母疏远,不再信任父母。

2、无处不在的“道理”

父母喜欢讲道理,其实也是导致亲子关系疏远的原因之一。讲道理有两种模式,一种是唠叨,一种是见缝插针。讲道理的父母一般都显得心平气和,道理也都正确,可是却像慢性毒药一样让人心烦意乱。

唠叨的道理,就像嗡嗡响的苍蝇一样扰乱孩子的听觉神经,父母没有拿捏到道理的本质,也没有掌握到用简短的话,让孩子心服口服,而是生怕漏掉了什么,一股脑的倒给孩子,孩子自然就屏蔽掉了父母的唠叨。

还有一种道理叫做“见缝插针”型,这种“道理”随处可见,比如孩子看了一场电影,父母马上问孩子有什么感受,讲了什么道理?或者看了一本书,也要孩子来复述,这本书讲了什么道理。更有甚者,平常的所见所闻,父母都要附加一个“道理”,让亲子间的互动像考试现场一样严肃,没有生气,不要说孩子了,就连成人处于这种关系中,都失去了表达的欲望。

3、忽视感受

忽视感受是最隐蔽,也是最具破坏力的亲子关系模式。了解孩子的感受,是考验父母合格与否的关键,是亲子关系最核心的内容。

想了解孩子的感受,父母首先要有同理心,其次是敏锐的觉察力。比如孩子不想上学,父母首先要了解孩子的想法,先同理孩子,把自己代入到孩子的立场,感受孩子的处境,才能理解孩子不想上学的原因。

可是我们通常是听到孩子说不想上学的时候,首先就是焦虑,然后在头脑里预演一遍孩子不上学的后果,紧接着就指责孩子,根本都不想去了解孩子的感受,或者有意识地先去了解孩子的想法。这样的忽视多了,孩子就把自己封闭起来,不再向父母打开。

4、控制

控制会直接导致对抗,或者压抑。控制首先就是反人性的一种行为,任何人都会反抗控制,即使是心理上的或被动的反抗。

亲子关系中的控制,因为孩子处于弱势,他们通常会用叛逆来对抗,或者压抑自己,用抑郁来对抗。长期被控制的孩子,没有自我,更没有创造力,因为他们的心思全部都用在对抗父母上。

孩子天生是喜欢表达的,因为他们来到这个世界,充满好奇,喜欢探索,想从爸爸妈妈这里得到答案,还喜欢与父母分享。可是父母的焦虑和自恋把他们挡在了门外,硬生生地“把天聊死”。

亲子关系的目的不是要塑造一个听话的孩子,而是要让孩子感受到亲子间的幸福时刻,让亲子间的亲密感刻进孩子的人格,在孩子的心底循环播放,成为孩子追求幸福的指南针。

教育专家尹建莉说:亲子关系的第一件事就是——与孩子保持亲密。

亲子一场,如果把仅有的亲密感都挥霍掉了,最后像陌生人一样没有话说,也许这样的教育是最失败了吧!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