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a1f594e7e302读书

逆天改命,需要非凡器识

2022-02-20  本文已影响0人  秋色斑斓

      器识决定选择,选择决定命运

南唐后主李煜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词人,是中华文化灿烂星空的一颗耀眼的星星,为我们留下了不少脍炙人口的千古名篇。然后作为南唐后主,他的命运却是一场悲剧,42岁便怀着亡国之恨离开了人世,令人不胜惋惜。

看完他的传记,我总在想,像他这样诗才横溢又处在那样的位置,有没有可能走出另外一条更好的路径呢?比如,至少可以活得久一些,给当时或后世留下更多的文化瑰宝?

纵观他的一生,从“器识”的角度分析,感觉要做到这样挺难的。

“器识”这个概念非常形象,指一个人的容量、气度和见识。它主要由一个人的志向、勇气、意志、良知、智慧和能力等因素构成。一个人在事业上能够做多大,在生活中能够走多远,是由其器识决定的。所谓心有多大,路有多宽。广东有句俗语:“一个人一生吃几多穿几多,是注定的”,说的大概也是这个意思。

因此一个人的命运如何,早也由其器识决定。自古以来就有些“高人”,能够事先预测一个人事业的前景和未来的结局。这种预测大多是根据一个人的器识大小来推断的,往往准确率非常高。

作为一位皇子和杰出文人,李煜心性清高自尊,但胸无大志,得过且过,胆小怕事,智谋能力也表现平平,谈不上有什么过人的文韬武略。有些事儿甚至还办得特别糟糕,比如授权奸臣皇甫继勋毒杀国之栋梁南都守将林仁肇、冤死进谏老臣潘佑、李平等等,以致在北宋大兵压境之时无得力之人可用,令人徒呼无奈。平时他笃信佛教,喜好歌舞酒宴,酷爱吟诗作赋。这样一种器识之人,要在雄才大略的赵匡胤虎视眈眈之下,在赵光义的手掌之中,走出一条改天逆命的光明之路,的确十分困难。正所谓器识决定成败,性格决定命运。

之所以会做前述逆天改命的设假,是考虑到器识这个东西,既有先天的成份,也有后天的因素,既有客观条件的限制,也有主观努力的空间。比如,志向可以树立,意志可以磨练,智慧可以提升,能力可以增强,这些因素通过自身的努力还是可以有所改善的。再不济,还可以通过选贤任能,优化团队,来弥补自身智谋才干之不足。毕竟万事无绝对。

从他的人生路径来看,命运给予他的“时间窗口”还是有的。我觉得至少有两个:

一个时间窗口,是李煜从公元961年登基起至公元974年北宋开始攻打南唐,有大约13年的时间。如果李煜能够适时调整前辈确立的弥兵止戈国策,整饬沉迷歌舞酒宴风习,克制吟诗作赋偏好,倡行勤俭节约之风,注重选贤任能,专注励精图治,国力很可能会日渐强盛。若如此,即使北宋实力强大,想快速吃下南唐可能就没有那么容易。李煜及其王朝应该能够赢得更长的生存期。

先例也是有的。当年越王勾践被吴王夫差打败以后,低身侍吴,受尽屈辱。勾践逃出生天后,卧薪尝胆,励精图治,积蓄力量,富国强兵,最后终于打败吴国,一雪前耻。勾践牢牢抓住了归国后千载难逢的窗口期。这是志向和意志力的驱使。他的器识中有这样的志向和意志力,而且经受住了考验。

人在安乐的环境中,是很容易淡忘和懈怠的。因此,勾践为了逆天改命,强迫自己舔食苦胆,自我鞭策,战胜自我。倘若整天轻歌曼舞,肯定是不行的。这是一种选择。

命运给与李煜的第二个时间窗口,是他在公元975年金陵城破被北宋俘虏至公元978年突然离世这近三年。

李煜被押解至汴京后,赵匡胤并没有杀他,还封了个违命侯,平时基本上还算以礼相待。及至赵光义当政,又改封李煜为陇西郡公,名号地位还有所上升。照理说赵光义此时应该也无杀他之心。若在此敏感时期,李煜能够调整身心和生活策略,不要对旧时荣华念念不忘,时不时将国恨家愁诉诸笔端,甚至让歌伎大声吟唱,同时在与南唐旧臣相见时谨言慎行,勇敢地面对现实,开启作为一个大宋臣民新的人生之路,从而保全生命,颐养天年,也不是绝无可能的。

历史上早有这样的先例,如刘备之子刘禅。在确定打不过魏国之后,为了避免无谓的牺牲,他断然接受了失败。在做俘虏的日子里,又留下了为后世嘲讽的“乐不思蜀”典故。但刘禅最终活了下来,并开启了新的人生。后世很多人嘲笑他是“扶不起的阿斗”,我倒觉得他是一位智者和勇者。一个人从人生巅峰跌落至深渊之后,能够勇敢面对,顽强生活,并且做一些无害社会的事情,是值得肯定的。

遗憾的是,命运给与的两个时间窗口,李煜都完美地错过了。尽管他从父亲李璟那儿接手的并不是一手好牌,但也还没有烂到打无可打的地步。国破之后,其个人命运也还有些回旋余地。“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浪淘沙》),但一个人不能老做梦啊,该醒的时候还是要醒过来,回到现实中,做一个‘客’该做的事。

这么说对李煜可能有一些苛求。他本是一风流皇子,文人骚客,非得要他英明神武,力挽狂澜,确实力有不逮。在做了阶下囚以后,他所承受的屈辱和痛苦自然是常人难以想象的。一首《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你就知道他的国恨家愁有几多。因此,他是被毒杀,抑或是忧郁自杀,都是容易理解的。

作为后世人,过于固执己见,说他可以这样应该那样,难免有站着说话不腰疼之嫌。他在两个时间窗口的所作所为,都是由他的器识决定的。时间不可重来,历史不可假设。器识决定选择。选择决定命运。半点不由人!

但作为对一代词人的命运关心和对生命意义的反思,我觉得还是必要的。从理论上讲,刘禅能够做到的,李煜也有做到的可能。如果他能够活得长一点,继续闪耀在灿烂的文化天幕上,不是更好吗?

      器识诸要素必须与良知协调和谐

器识主要由一个人的志向、勇气、意志、智慧和能力等因素构成。而良知是一个人器识的外围铁箍。器识装载的东西如果太多,超过了这个铁箍的极限,器识就会崩塌,所载之物也会随之外溢散失。

做好事坏事、大事小事,都需要器识。大奸大恶的事儿也不是每个人都能做的。李煜的哥哥李弘冀本来已经被册立为皇太子,继承皇位指日可待,但他性格孤僻狭隘多疑,忌恨曾经被父亲李璟拟定为皇位继承人的三皇叔李景遂,于是趁叔父有次踢球口渴之机,在饮料里下毒,将其当场毒死,以免除“祸患”。

但这家伙做了亏心事之后,经常做噩梦,见厉鬼索命,常常被吓得一身冷汗,惊惧不已,没多久便一命呜呼。不但皇位没继承上,连命都没了。

唐玄宗当初宠爱的武惠妃也是这样子。为了让自己的儿子寿王李瑁能够被立为太子,将来继承皇位,她施展计谋,设置圈套,将太子和两个王爷陷害致死。但此后她晚晚看见猛鬼上门,根本睡不着觉,整日惊魂不定,心神不宁,以致精神恍惚,日渐憔悴,病恹缠身,最后不治身亡。

良好的器识,必须是其构成之诸要素互相协调,和谐共生,融为一体的。一旦互不协调,甚至彼此冲突,这会影响器识的容载量。李弘冀、武惠妃,都是属于所作所为突破了器识的铁箍——良知的底线,才导致器识本身和所载之物一同崩塌泼洒,酿成令人叹息的人生悲剧。

历史是一面镜子。历史是不能复制的,但可以开阔视野,拓展见识,帮助我们识人看事,启发我们更好地思考、规划和走好自己的人生之路。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