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295+祥云+52周+春节
在中国,有两首神曲,是男女老少张嘴就能哼出来的,一首就是由李谷一老师在每个大年三十的深夜必然出来献唱的《难忘今宵》,而另外一首,则是在每个大年三十的7点开始起,一直到正月十五的闹花灯期间,在各大媒体电视中的作为万能背景的《春节序曲》。
这首以陕北民乐为基础的组曲,一头一尾都以欢快的锣鼓唢呐来衬托出春节的欢乐气氛,而中间部分则以悠扬的小调,表达了欢庆以外的祥和之气。出门在外的游子,往往并不在意这欢乐的头尾部分,而每每听到当中这段陕北小调的时候,总有万千哽咽堵在心头。。。
因为在此时,浮现在脑海中的,往往是爷爷奶奶慈祥的面孔,爸爸妈妈忙碌的身影,亲戚伙伴的兄友弟恭,家中恋人的望穿秋水,一时间,纵有那千丝情愫无法化开,万缕乡愁无处安放。
正因为这种思家乡愁,从腊月二十三开始,在汉民族所在的各个地区,每天都密集上演着“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的动人场景。
在外打拼的人们,如同收到同一条集结令,齐刷刷地从各自工作学习的城市,赶回自己的家乡。在此期间,如果给每一个人的身上都安装上一只GPS跟踪器的话,你可能会看到世界上最新的第九大奇观 - 春运。
其实如果真的要去考究下来,过年的习俗,春节的来历,估计已经很难再找到源头了,不过史学界早就发现,在商朝的时候,人们就有了年头岁末祭神祭祖的大规模活动了。
中国作为一个拥有五千年灿烂文明的国家,其整个历史都和农业绞结在一起,春节也毫不例外。据推断,在农历的大寒之后,立春到来之前,以农耕为生的汉民族基本上处于一个无事可做的闲散期,白雪茫茫无法耕种,天气寒冷也无法有效预备农具,因此,这个对农事影响程度几乎为零的时间段,成为汉民族组织大型庆祝节日的最佳选择。
在中国的传统习俗中,过年是从腊月二十三祭灶开始。而在天气更为寒冷的北方,过年甚至从腊月初八喝腊八粥的时候就开始了。而结束的时间段基本上都统一为正月十五,在酣畅淋漓地闹完花灯之后,春雷便闹醒了冬眠的昆虫,也吹响了农活的起跑哨。
值得一提的是,如果大家把目光聚集到中原地区的话,农历的精确程度和自我调节能力,可以达到令人乍舌的地步,因此,春节这个如此大规模的节日,在从来就没有打扰过农民的正常工作,我们中国人祖先的聪明才智可见一斑!
在民国建立后,民国政府甚至尝试用西方的“阳历”元旦来取代“阴历”的春节,经过数年的尝试之后,终以失败告终。其主要原因,就在于西方的历法,仅仅是观察和总结了天象的变化;而中国的阴历,却实实在在地替劳作在田里的老百姓考虑,因此在农业上更具可操作性和指示性。
抛开这种大道理且不论,民间有关过年的传说则五花八门,但是最具主流童话色彩的,就是“年兽”了。
有关年兽的故事,估计每一个孩子都快听到耳朵起茧了,这里也就不再赘述。但是值得一提的是,如今我们过年的很多俗语与习惯都来源于这个传说:
年初一:人们为了让自己的后代子孙记得赶走年兽的这个故事,就把天明后的早晨就叫年。又是正月初一,所以又叫大年初一。
守岁:大家守着碎竹节等待的过程。守岁就是守着碎竹片的简称。
除夕:腊月卅大家守着碎竹节等“年”的这一夜。
红布:如今的对联。而除夕夜里大家饿了,拿东西出来吃则演变成了我们齐聚一堂欢声笑语如今的年夜饭。
春节拜年时,长辈要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放进红包赠送给晚辈,相传压岁钱可以压住邪祟,因为“岁”与“祟”谐音,晚辈得到压岁钱就可以平平安安度过一岁。
一般来说,压岁钱是分两种的,一般在新年倒计时时由长辈分给晚辈,表示压“祟”。包含着长辈对晚辈的关切之情和真切祝福。
另一种就是晚辈给老人的,这个压岁钱的“岁”指的是年岁,意在期盼老人长寿。
最后,恭祝我们的渡渡们:
新年快乐!阖家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