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南五台记
游南五台记 是日,时值中秋佳节,天朗气清,携二三好友同游南五台。 南五台去长安区约双舍,秦岭终南山之支脉也。山上有清凉、文殊、舍身、灵应、观音五峰,故名五台山。又因其位于秦之耀邑五台山以南,遂得此名。昔人孟夫子诗云:“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吾平生所好者,不过读书、游览耳。而所流连忘返处,皆名山大川,寺庙道观,博物馆与艺术展之属。南五台自古为佛教名山与皇家避暑寺皆备,乃予之欣然神往之所。寺因山而建,寺得山之清幽,山得寺之空灵,此二者乎相得益彰。
始登临,未几,见一寺,略残朴。寺内有一侧柏,径约二尺,高耸入云。一僧至,告之此树存世三千年矣。余不禁慨叹,自封建迄今之世,其间亦不足三千年也。朝代更迭,多少帝王显宦醉生梦死于长生不老之迷梦,然帝王将相亦皆凡肤俗体,已为陈迹。吾辈皆生之有涯,长寿者亦鲜能达期颐之年。人之于树,犹朝菌之于蟪蛄,冥灵之于大椿。图长生不老,皆虚妄也。“一寸光阴一寸金”,“千金散尽还复来”,皆可作吾曹自勉之语也。
南五台内,每到之处皆可见佛之造像也。寺内香火繁盛,游览者络绎不绝,烧香拜佛者不可谓少矣。某之故乡梅城,佛教禅宗发祥地也。有“小天竺”之美誉,有歌传唱“佛教大事问黄梅”,其之于禅宗之地位可见一斑。至今仍有四祖寺、五祖寺、老祖寺、江心寺、六祖庙、释迦多宝如来佛塔、高塔寺塔、四祖寺塔等禅宗文化胜迹。自古以来,文人骚客多来此游览。佛寺空灵,禅香幽幽,盖余所好游寺庙道观之缘由也。然吾之兴致,皆不在作揖拜佛,作“阿弥陀佛”喃喃耳。李贽有言:“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之于修禅礼佛,类相似也。作揖拜佛然香者,吾观其未必有禅心也,此皆其外形也。修禅宜修于内,修于寻常点滴之间也。
山路崎岖,更添几分生趣。无既定之路线,任心性之驰骋。拾级而上,道之两侧草木葳蕤,苍翠依旧。置身其中,予未察秋之至也,亦无萧瑟凄凉之感。此乃造物之妙也。
行至观音台,得见一开阔之平台。游人或小憩或持相机拍照或驻足远眺略有所思。庄子有言:“天地有大美而不言”,观览眼前之景致,吾笃信之。凭栏望,远山绵延,不知其始其终也。云雾氤氲,此可谓人间至境也。云雾厚薄无定,变幻于瞬息之间。于绰约矇眬处可见山体之青翠,山景之奇秀。其美其妙,自然天成,恐非吾之笔墨可名状一二也,亦恐非画者所能描摹也。吾辈皆迷醉于其间,驻足观赏,感叹自然之神奇,不舍离去也。
游毕南五台,辄反,皆未觉登山之疲惫也。俄而,见一父抱一小儿,小儿手持一手机传出斗地主之声响。吾属皆叹息焉,有煞风景也。复前行,见一树于夹缝中求生存,木石相融。树因石愈显其坚韧,石因树而避风雨,此万物运转之机也。少顷,见道之两旁橡果散布满地,遂拾而啖之,不胜其苦涩而唾之,二友人皆笑之,余亦憨笑。余生于阳春三月,万物复苏之际,猎奇之心较之同龄者略重。长于乡野,花草虫鱼皆为某幼年之玩伴。乡野之物,倍感亲切。时年已愈弱冠,予未觉猎奇之心大有折损矣。继而前行,见二女子于道旁作佝偻状,盖采野枣也。余亦越栏而下,此枣之大小形状圆润如佛珠,异于余尝见之枣。此枣酸而不甜,然实则有味。忽至一彩蝶,翩跹起舞驻于余之手背,久之不肯去也。余笑叹此蝶不亦有缘于某乎。二友人皆笑曰:“然”。
既而前行,二女子行于前,吾三者后。忽而一女子大呼:“蛇”,一友人大惊失色,余淡然笑之。忆及余五岁时,一日游于田间,见田坳处有一幼蛇,长不盈尺。吾掐其咽喉,纳其余衣口。逮至家中,乃出,玩弄于股掌之间。吾母见,劝余放之,逆之。后于其口分其皮肉。盖予其时年幼,尚不分善恶。越数年,始知其非乃有悔。友人愕然而叹惋。余食其骨肉亦不可谓少矣。然某之所惧者,所恶者皆毛毛虫、蚕等软体爬行动物之类,二友人皆怪之,大笑。
又前行,道之左侧有一野柿林,其柿大小形状亦迥乎余所见之柿,愈尖,鲜红欲然,悬于支头,若红灯也。念及余之身躯短小,不可就也。无外物以助之,试三次而作罢。
吾侪自未时徒行而下,申时乃至山脚,凡一时有半,共行约一舍。酉时反至校舍。
梅城李子 梅城李子 梅城李子 梅城李子 梅城李子 梅城李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