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札记:部编初中语文八下第三单元教学随感

2024-04-04  本文已影响0人  月上柳梢头2017

    部编初中语文八下第三单元为文言文单元,其具体篇目为《桃花源记》、《小石潭记》、《核舟记》以及《诗经两首》。纵观自己的文言文教学,一直以来更多侧重的是翻译,一篇文言文让学生会读、会背、会翻译,那就算是功成圆满了;而学生呢,似乎也是如此,谁让考试也就考这些呢?但是,每次上完这样的文言文,内心总会叩问自己:真的教完了吗?文言文真的只是这样教吗?但囿于教学进度压力,每每叩问完就算思考完。

多年前,看了王荣生教授的《文言文教学教什么》,给人以当头棒喝之感,王教授在书中指出:文言文教学应抓住“一体四面”,即“文言”“文章”“文学”和“文化”。反思自己的教学,更多停留在文言和文章方面,而文学以及文化渗透极少。那时的自己,觉得王教授说得甚对,但是该如何在课堂中去渗透呢?这又是一个难题。即便王教授在书中有案例,但是案例之外的篇目呢?那时的自己便明白:为何文本解读能力为何是考量一个优秀教师与否的重要标准。可惜,自己的专业水平似乎还未达到这样的高标准,对于文学和文化,自己都知之甚少,更不论是要思考如何传递给学生,肚里无“货”,故而“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更不论自己还不是“巧妇”。

几年前,专业师父在群内对于这一单元授课,进行了详细的说课,并重点讲解了教师如何在文言文教学中进行文学和文化的渗透路径。这学期,我就着师父的教诲,等比例“复制”师父的授课内容,一堂堂的课授下来,专业的底气就这样节节攀升,内心越来越相信啊,语文课,似乎就应该上到这样的高度:《桃花源记》里,在不同版本的短句中感受渔人与村人的情绪,去探求陶渊明的精神世界,而小石潭、核舟、淑女、伊人,又何尝不是每一个“自我”的“桃花源”;在《桃小石潭记》里,结合康震教授的《唐宋八大家之柳宗元篇》,对于柳宗元当下情绪有了立体化的感知,更加明白了由乐而悲转化的根源,对于最后一笔一划记下每一个人名字背后的那份无奈与痛心;在《核舟记》里,了解了魏学洢当下的处境,就走进了王叔远赠送“苏轼泛赤壁”这枚核舟背后的深意,希望自己好友能够在苏轼的身上汲取精神的力量,能够勇敢地面对家庭地变故,虽然最终魏学洢依然走上了不归路,但是或许他是明白自己好友的心意的,这或许也能让我们现在的学生知晓赠送礼物背后的情谊吧。

当然,《关雎》与《蒹葭》,我们每一个人何尝不是诗里的抒情主人公,终其一生都在反反复复准寻爱而不得的那个“淑女”、“伊人”。

其实,每一个人古人身上,都会有“我们”自己的身影。读文,也读自己。

在教授这一单元的时候,面对“我心目中得到桃花源”这一作业,这一届学生似乎没有“桃花源”,他们更多表现的是对于现状的满足:拥有一个大空间,有自己的三两好友,亦或是有一群自己喜欢的宠物,足矣。孩子们越来越清醒与现实的追求,这对于我们社会的发展、科技的创新,是幸,还是不幸?

关于《核舟记》的翻译问题,对学生而言,翻译是难点;对教师而言,全部放手让学生翻译,2个课时完成都困难的课时矛盾下,如何让学生又好又快地掌握翻译,是个问题。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