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所有在异乡漂泊的人最难熬的那段时光小川叔的写作课

川叔对话:解放胡歌

2018-04-26  本文已影响109人  小川叔

小川叔 X 胡歌

2015年10月16日《琅琊榜》收官,不论口碑还是收视率都呈现了炸裂式的沸腾,《伪装者》《琅琊榜》两部堪称制作精良的剧,将胡歌一下子送上了2015年霸屏男神的宝座,从2005年出道,10年期间,胡歌经历了出道后的爆红,遭遇车祸毁容,潜心下来转型,完成了从古偶剧男主向实力男演员的艰难转变。 “如果皮囊难以修复,我愿意用思想,去填满它。”或许这10年才是胡歌完成的从皮囊到内心的修复之路。

2016年1月,胡歌在采访当中透露,自己想休息半年,甚至还半开玩笑的说,如果期间被打扰,就再延期半年,之后他开始减少工作量和拍摄任务,2017年春节后他落地美国,开启了修学之旅,离开的这段日子他依旧有作品在播出,依旧有广告在亮相,但是他很少发微博和朋友圈,他以自己独有的一种方式远离热闹,充电休息,等着这段沸腾过去,有很多人不理解,觉得为什么他不趁着大热猛捞一把,或许对胡歌而言,这不过是人生的又一次转折。

大火之后势必会带来同类型角色的复制,对一个演员而言,有能力选择剧本是好事,而单纯的个人升维则并没那么简单,胡歌还缺少大银幕的代表作品,这点不论是他本人,还是制片人其实都在观望,他在观望好的剧本,制片人在观望他的票房号召力,对于目前的他来说,在电视剧领域已经做到了足够高的位置,剩下的不过是多接一部、少接一部而已,并不会有太大的影响。

胡歌喜欢把一件事放在更长的时间维度去看待,比起后面一二十年的演艺生涯,一两年的休整与思考则显得意义深远,胡歌说,我最大的理想是“作为一个普普通通的演员,踏踏实实的演戏,安安静静的生活。” 

三十之后才学会任性

2016年金鹰节颁奖盛典,胡歌获得最具人气男演员奖,他在获奖感言中说:我今天拿到这个奖,并不是因为我的演技有多么好,我觉得是因为,我很幸运,我可能比更多的人更早的知道,演员应该是怎么样的。

“幸运”这个词曾经出现在胡歌很多次的采访当中,他说,当他想脱离古装偶像剧的圈子,就幸运地遇到了张黎导演找他演了《四十九日祭》,当他希望演话剧的时候,就接到了赖声川的邀请,当他希望向生活剧转型的时候,就遇到了《生活启示录》。

两部电视剧一部话剧,让胡歌从古偶小王子彻底走到大众明星的领域,这是幸运么?或许是,但也许更是他的拒绝和看似固执的坚持,让自己迎来了这些转机。

娱乐圈一向都有立人设、贴标签的包装手段,使用最集中化的包装手法,连续同类型的角色,让偶像能够变得吸睛突出。

胡歌早年出道的时候,几乎是漫画美少年最完美的设定,用他自己的话说,早年我的发型都是像花仙子一样炸开的,那是老板蔡艺侬为了掩饰他偏长的脸型特意让化妆师给设计的发型,这个造型成了胡歌早期最鲜明的形象。

如果没有遭遇那场意外,或许今天的胡歌可能会更早面临,超过三十岁却还要不得不继续接演霸道总裁一类的玛丽苏剧集,这种被昔日标签限制和定义的演员个案,娱乐圈几乎比比皆是。

一场意外换来的是人生的一次转折,也是一次巨大的思考,胡歌说,从那场意外之后,自己承担了很多的责任和期待,当时的自己并没有准备好,甚至一度非常害怕镜头。

回望胡歌早年的经历,14岁就担任上海教育电视台的小主持人,19岁以专业成绩第二的名次考上中央戏剧学院导演系,以专业名词第三的成绩,考入上海戏剧学院表演系,很早就因为外形出众开始接拍广告,这么一路顺风顺水的天之骄子之路,背后不也是期待与责任么?但那时为什么他不会觉得有压力和抗拒?因为他觉得他还能承担得起。

修复和重建固然需要一定的时间,但在那个车祸后的当下逼迫胡歌不得不做出思考,如果演艺圈这条路要继续走下去,要如何走?

盘点胡歌历年的作品不难看出,从2005年出道至2008年,三年的时间五部作品一多半都是古装偶像剧男主,自《射雕英雄传》之后复出,胡歌用了四年的时间去尝试在公司可控范围内改变一些戏路,他在《香格里拉》里蓄起了胡子,他在《无懈可击》当中饰演霸道总裁,但这些依旧都跳不出早年他的偶像男主的设定,而花美男型的演员每一年都会批量出现,观众的口味更是一年一变,更令人唏嘘的是,所有的这些作品似乎都不能超越早年他的成名作。

角色的重复很容易让受众产生审美疲劳,从古偶到都市言情,脸上带着伤的他步履维艰,他自己在视频采访当中也表示,2011、2012和2013年是自己的低潮期,他最后做出的任性的决定就是:拒绝当男主,改当角色性格更容易出跳的男配,于是在《轩辕剑之天之痕》当中他选择了亦正亦邪的宇文拓,这个角色并没有带来特别大的反响,但其意义在于胡歌懂得如何去尝试重新定义自己的想要的人生。

那段时间对胡歌最大的考验和诱惑就是:只要他回到古偶这个圈子,他就是王者。而他在古偶这个题材之外所有的努力,全部都不被认可。那么他要不要选择回去?

他并没有选择回去,而是又任性地停工一年,2013年他主演了赖声川的话剧《如梦之梦》,每场长达8个小时的演出,与金士杰等老一辈话剧演员的同台过招,让他所饰演的“五号病人”更加细腻和丰富,“为什么我们最爱的东西给我们最大的快乐,也给我们最大的痛苦?”这句煽情的独白,成为了每一场的眼泪爆发点。

这部话剧2013年在上海演出时,票房过千万,被认为是话剧演出行业里的一个神话,第二年,这个神话又重复了一遍,且门票在开演前两个月就售罄,一张黄牛票的价格炒到了5000元。这部戏让他获得丹尼国际舞台表演艺术奖最佳男演员奖,也为他次年能接演了颇受争议的《生活启示录》奠定了基础。

《生活启示录》这部作品跌碎了许多少女心,甚至还被一些女观众形容为辣眼睛,而胡歌当年接演的理由很简单,“我已经三十多岁了,也应该拍一些大叔大妈爱看的作品,我希望通过这部戏告诉大家,胡歌也可以演绎非常接地气的角色,不用再飞来飞去,终于可以落地了”这部剧在某种意义上扩大的胡歌的受众群,将他早年从古偶剧、言情剧积累的少女型的粉丝,扩增到了家庭主妇,甚至师奶级别,市场也给了他转型最好的回馈,三家联播的卫视一度囊括同时段收视前三,最后的收视率也都全部破1%。他终于得以被一部分人看见。虽然并不足以支撑他一帆风顺的进入主流市场,但却坚定了他绝不回头任性下去的心。

光明与黑暗,不过是一枚硬币的两面

胡歌算中国少有的三好男演员:人缘好,演技好,修养好。就像一个360度无死角的完美对象,但也会因为太完美反而会生出很多错觉与怀疑,因为从不曾有完美的人存在,造就完美的或许是距离感和孤独。

胡歌在一次采访中说:一个演员应该具备两种状态,其中一个就是在镜头前的状态。生活中的状态,肯定是需要有些神秘感的。做一个演员我觉得不应该被观众过早地定型。如果日常生活状态在观众心中留下了太过深刻的印象肯定是不利的,因为那会使所饰演的角色变得不再有说服力。演员在镜头前应该是完全绽放的、赤裸的,那样他才可以毫无顾忌毫无负担地尽情演绎角色本身。

胡歌在生活中自己评价自己是,处女座的外在,双子座的内心。

他的思维的确很跳跃,常常会在采访当中接话,这些神转折一样的语句,很多时候都会让现场爆笑连连,对他来说,这不是恶作剧,更像是一种气氛的调味剂,他不太喜欢严肃,他似乎很乐意看到别人因为自己而快乐。

胡歌最大的转折点是那场意外的车祸,他说,当他看到镜子当中的自己时,很开心地和父亲说,现在我终于可以做幕后工作了。这种场景下,还能逗别人开心,说出自我调剂的一番话,可见在他内心深处的某个点是很敏感的,他受不了现场沉闷严肃的气氛,所以他总会使用自己的恶作剧去打破它,从而获得一种轻松愉悦的氛围。

胡歌说,这是他多年养成的一个习惯,尤其是每次当自己特别累的时候,他就会自动切换频道,他说,我承认我是一个悲观的人,但是我会用自娱自乐的方式把自己逗笑。

灾难不一定会成全一个人,你在跨越它的时候也势必要丢弃什么,但似乎没人知道,他丢掉了什么。对胡歌来说,人生必须乐观。

有人说胡歌幸运,也有人胡歌是拼着一口气想要证明和改变什么。采访的时候我问胡歌,很多人觉得你形象完美,好像一个没有缺点的人,他说,我怎么会没有缺点呢?只是大家没机会看到罢了,比如,做的事情不够出格,不够叛逆,就是我的一大缺点。

胡歌的内心似乎一直都在渴望着一种解放,一种放飞自我的解放。

有人评价胡歌的演技在经历了那场意外和时间的淬炼之后有了很多厚重感,我却觉得,这不过是一个男人在成长过程当中自我性格的完善与养成。

是活成别人期望的样子?还是活成自己想要的样子?看得出心软的胡歌很想在两者当中寻找一个平衡,却又渴望活得洒脱的那份纯粹。

我翻阅了他在一个杂志写了很长一段时间的专栏,那里面,他依旧保持了幽默天真的表象本性,但其中有一篇是他尝试自己写给自己的信,看似风趣幽默又颇有几分哲理含义的对话,其背后隐含的是巨大的孤独。

据说喜欢热闹的人,只是因为害怕孤独。

胡歌说,他会在有人的时候特别嗨,也会很强调空间感,但是他也坦言自己不太会独处,一旦觉得时间太长久就觉得压抑得不行,需要出去走走。

我问他,你觉得自己是一个内心孤独的人吗?他说,每个人都是孤独的个体,哪怕是一对热恋中的情侣,也是找到一个人来分享彼此的孤独,孤独是人的常态。

我愿意相信胡歌的笑容是真实且发自内心的,我也相信他的孤独也是真的。

当我问起他为什么最近很少发微博,他说,我现在连朋友圈都不怎么发了,于是我就自然问到了他微博上放出的大量的广告代言的事,他说,关于产品代言,我的想法很幼稚,就是想证明一下自己的商业价值,让那些曾经怀疑我的人闭嘴。现在做到了,之后会逐渐减量。不拍戏的时候,我最理想的状态是过最普通的生活,就像一滴水融入大海里。

我并不知道,商业价值这四个字,对目前的他来说是否是开启大银幕的一个起点和基础,我也没有追问他说的,怀疑他的人到底是什么样的人,又在怀疑他什么?

35岁的胡歌,虽然一直希望保持自己的天真和不想长大,但是却能明显地感受到他思想和判断的日渐成熟,或许这对于一个男人来说是好事,毕竟30岁以前,可以靠皮囊赢得关注,想要走得更远,靠的是性格和人格魅力。

每个人都有正反两个面,但这也是硬币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就像他听到我说他是三好生时直接反驳我的那样,“三好生是当不了好演员的,如果有可能的话,我希望自己能变成一个顽劣生甚至是留级生。”

我们期待他早日找到自己的支点,让我们看到他展露自己最想成为的那个样子。

 成为一名演员很难,成为一名偶像更难

胡歌在很多公开场合都说自己没有做偶像的潜质,或许在他的印象里,偶像就应该是正襟危坐,随时扮演着他人的梦想课代表,当然他之所以能这么说,也是因为他曾经得到过。

因为李逍遥一角,他少年成名,但真的也是成也逍遥,困也逍遥,这个角色成为了他很长一个阶段的屏障和演技的制高点,他无法超越,在外界认为他依旧大火到打开电视,三个频道都能看到他的戏时,而只有他自己知道,从《仙剑1》到《仙剑3》,他再用力表演,也演不出当年那种饱满与青涩。

他曾经在微博里写:突发奇想半夜出去跑步,记忆中上一次已经是十多年前的事,那时候一口气绕着虹口足球场跑了十几圈,今天绕公园跑,天黑思路特别清晰,但仍然想不明白,这么多年过去了,我怎么还在绕圈。

原地踏步这件事,不仅仅只有胡歌自己知道,早在2008年,胡歌在导演马楚成的电影《剑蝶》中演反派。这位香港导演本并不认识胡歌,只是因为在报纸上看到了他的车祸新闻才记住了他,然而那部戏拍得并不顺利,因为在那之前胡歌几乎都只演过同一类型的角色,就是类似于的李逍遥那样的乐天派,除此之外的角色他感觉无力负担。

“为什么找你来演一个反派?不是说你内心有多阴暗,而是相信你的经历可以赋予这个角色不一样的感觉。”导演的这句话让他开始反思,“我开始思考我经历的那场车祸对于演员这个职业来说,是不是一种财富?或者我将来在塑造角色上会不会跟别人有不一样的地方?”

采访当中我问到,每个人都不能改变过去,但正是少年成名和遭遇意外才成就了今天的胡歌。对你来说,如何看待自己过去的经历和未来的关系?胡歌回答了颇具深意的几个字,过去和未来就是因与果。

从2007年6月22日胡歌车祸之后宣布复出,至今刚好十年,这十年他几番起落,终于还是找到了自己的路,

他在金鹰节的颁奖盛典上台领奖致辞的时候说:我很幸运,我可能比更多人更早的知道了,什么样的演员才是真正的演员,我要感谢林依晨,她对我说过两句话,第一句话是,演员演戏是一个探索人性的过程,第二句话是,她是在用生命演戏,这两句话我会记住一辈子。这个奖杯我今天拿在手里,它并不代表我到了一个多高的高度,而是代表了,我刚刚上路。

得到之后也就是放下的开始,褪下偶像光环这件事听起来容易,但做起来却十分艰难。因为你必须努力朝向行业内那些看不见的标准,去展现出你具有极大的能量和可塑性,你才有资格被列入考虑名单之列。

十年,他总算初步证明了,不管有没有身后巨大的粉丝团,他都能以一己之力担起让人信服的角色。作为一个演员的他可以被认可与信服。

2016年上海电视节白玉兰奖颁奖典礼,胡歌成为该奖项的首个80后视帝,那一年他34岁,没人能记得6年前他还一直困于偶像的外壳当中苦恼不已,甚至还动了偷偷地想要逃离的念头,既然这样浑浑噩噩,还不如不当演员。

在古偶界称王,这并不是他想要的,但离开这个领域他无力选择更多,他推掉了所有同类型的角色,甚至不惜和公司上演非暴力不合作运动,他努力尝试一些不一样的角色,但无奈剧集都没有半点水花,原本的老粉丝也不清楚他到底在搞什么,大家都在担心,如果一直演这种不着调的角色,他是不是很快就要过气,粉丝备受煎熬,胡歌自己更是也如此,“我对自己的粉丝一直是有歉意的因为我越来越不认同自己偶像或是明星的身份 如果粉丝能够变成纯粹的观众 可能他们更加能够理解和包容我吧” 他在采访中这样说。

做演员,哪那么容易!

在《如梦之梦》谢幕的时候,在他在微博写道:穿过莲花池,来到北舞台,被不绝于耳的掌声包围,恍惚感觉自己置身在一场大雨中,噼噼啪啪,噼噼啪啪……

他非常急于对于摆脱偶像这个身份,拍摄《伪装者》时,他和靳东一起出去吃饭,他特别羡慕靳东是因为角色而被人认出来,而网友认识他,只是因为他是胡歌,“要是哪天他们看见我,叫的不是‘胡歌’,而是我演的那些角色就好了。”这句话的背后其实他渴望的是,他在寻求一个角色魅力大于他个人魅力的机会,那也是他绝地反击的机会。

之后他就遇到了《琅琊榜》,那句 “既然你活了下来,就不能白白的活着。”这句颇带有宿命感的对白,和胡歌过去的所有形成了最好的对撞和映照,梅长苏脸上那种明明胜券在握,却几近于黄昏般的无奈感,成为了他过去所有煎熬与等待最好的诠释。 

眼里有泪,脸上却挂着自嘲的微笑,这样的胡歌有了厚重感与深度,《琅琊榜》落幕的那天,网络累积点击数突破58亿,无数粉丝在微博上刷起“不舍梅长苏”的话题,他终于做到了先被记得角色,再被记得个人。

做为一名演员,胡歌是少有的不提品牌这件事的人,他很希望将个人和角色拆开,最好个人能躲在角色的背后,不被人更多注意。

他说:无论是电视剧,电影还是话剧,都和胡歌这个品牌没有关系,我也不喜欢把胡歌说成一个品牌,我更不会在意价值和影响力 做好自认为有意义的事情,才是最重要的。而对于未来选择剧本和角色上,胡歌则更加回归到了演员的本份和追求。“如果没有对艺术的追求对专业的尊重,借用宋方金老师的话说,再大的制作,也不过是资本运作下的一个理财产品。”

偶像的外壳光鲜刺眼,会带来人气和掌声,也会吞噬掉了其他的可能性。“你必须很清楚你不想要做什么,在你不想做的事情找到你的时候,你能不能很义无反顾地推掉它,这样你才能够有机会等到你想要做的事情。”胡歌用了十整年去践行这句话,如今不论是演戏还是深造,他也依旧在延续这句话。

提起离开后会不会害怕错过,他也坦言会怕,但更怕因为工作放弃一个好的人生,没有生活是做不好演员的,他需要专注去做一些之前一直想做,却没时间去做的事,比如把英语学好,比如抽时间陪爸爸打几次网球,他想用最普通人的生活,为自己即将干涸的心灵提供一些滋养,或许也是因为他意识到,过去是李逍遥,现在是梅长苏,在遇到下一个角色大于自己的机遇之前,他还要很多东西需要准备。

他费尽辛苦地想成为一个更好的演员,不是为了圈粉,也不是为了想翻红,而只是为了活得有意思、有意义。

*图片来自网络*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