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平凹谈写作(四)
①我在自己的书房里写过一幅字:“书道唯寂寞,文章惊恐成”。和书打交道,一定是件寂寞的事,而文章越写越惊恐,觉得这也不对,那也不对。
②年轻的时候天天想写,稍微把我感动一下我就想写。年龄大了以后,看到一个题材,想写,但是仔细一考虑,觉得也没啥意思,就罢笔不写了。现在写小说会更慎重。
③这么多年来,我一直强调一点,就是作为一个作家,要始终与现实社会紧密接触,并真诚地面对生活。
对生活中的“风吹草动”保持一颗“机警”之心,对文学创作保持“寂寞”之感,并适度保持对生活的“饥饿感”。
④写作是一个自我修行的过程,你能够发现、证明和自我“排毒”,最终提升自己。在这期间会产生许多奇妙的感觉,写得越深入,越能发现无限的乐趣。
写作是我生存的一个方式,自己心里有一些事情,写过了心里才能安宁。现在这个社会最大的幸福就是心安,神不安、心不宁是最大的威胁。对我个人来讲,写作是一个安宁的过程。
⑤求变这事,说起来容易,做起来也是特别难。一旦你形成了一种风格,要突破这种风格真不是件容易的事。
从内容到写法上,想要突破自己,都要遇到很多难题。
而且老年人和年轻人比,在很多方面不占优势,自己必须要不停地学习和积累,做出一些变化,尽量每本书写得都不一样。
但是万变不离其宗,你咋写还是你自己。充其量就是今天换这件衣服,明天换那件衣服,胖一件,瘦一件,可还是你。
⑤我的小说大部分都有原型,当然到我写完的时候,那个人就不是那个人了。
在塑造人物的过程中,有原型有利于你的创作。特别是写长篇,四个人物四个原型,可以避免脑袋里混乱不清,想到这个原型就不会写乱。
当然在写作的过程中,你会把别人的故事搬到他的身上去,到最后就不完全是他本人了,但是最早都有原型。
⑥失去了真情,散文就消失了。它不靠故事来吸引人,不靠典型的人物形象,它就靠的是情绪的感染和思想的启示。
散文是情种的艺术,纯、痴,一切不需掩饰,甚至暴露、解剖自己。
⑦诗可以使我得到休息和安怡,得到激动和发狂,使心中涌动着写不尽的东西,永远保持不竭的精力。
⑧我明白了我的孱弱所在是胸腔太窄,没有呼吸到广大世界的空气,眼睛也太小了,全然是在月光之中。
古往今来的大家们,他们的心胸是博大的,他们博大的胸怀在充满着博大的爱欲,注视着日月、江河、天堂、地狱,以及这种爱欲浸润下的一草一木,飞禽走兽,鬼怪人物。
这种博大使他们天地人合而为一,生死荣辱,离愁别恨,喜怒哀乐,莫不知之分明,萦绕于心,使他们面对着这个世界建立了他们特有的意识和特有的形式。
他们有自己的体系,一整套的关于政治的,经济的,社会的,文化的,哲学的,美学的。
他们一个人就是一个世界。
⑨我这么多年一直强调的是,现代性实际上就是一个视野问题,就全球看问题,从整个人类,大多数人类的角度来看问题。
当然这个说起来容易,但建立起来是很难的,要突破好多:你从小长大的那种思维习惯,要突破那些标杆。
全球视野实际上就是现代性,就是考虑问题是大家思想的。作品如果没有现代性就写不成作品,就没办法写也没人看,也发表不了。
传统性主要是讲传统审美。
这个民族之所以能形成这个民族,是因为保存下来它的一套审美观,它这一套审美观就是它认为什么是漂亮的,什么是不漂亮的,什么是正确的,什么是不正确的,什么是可以越过的,什么是雷池不能越过的,像这种审美才能表现你是中国人,你就该是中国的。
现代性和传统性的结合就使你已经明白你是中国人,你就该在中国。同时你要广泛的吸纳整个世界上的优秀东西,然后进行你独立的思考。
在你的国土上,用你国家的资源,国家的那些素材,发出你自己独特的声音,写出你的文章。
而为什么又要强调民间性?因为自己本身就在社会基层。
而民间性又是生动性,实际上是传统的延伸,今天的现实就是明天的传统,它是传统文化的延伸。
因为它是现在发生的,民间它有一种生动的东西,它可以推动、更新,尤其是推动传统和适应现代性和传统性,用力量来推动,把现代性和传统性在民间进行验证一样,挥发在民间,然后民间再进行反推。
这样它既继承了你的现代和你的传统,它就是活的,而不是一种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