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说九篇之三‖酒之礼仪
酒说九篇
在中国,酒,不只是一种饮品;祭酒,饮酒,也不只是酒与“神”和酒与人的交流与碰撞…… ------ 题记
(三)酒之饮礼仪. 董占省
中国是酒文化王国。酒与文化的联姻,诞生了我国博大精深的酒文化。《汉书》有曰:“酒为百礼之首。”明宣宗在《酒谕》中亦曰:“非酒无以成礼。”酒不仅是一种生活饮料,而且俨然已成为一种富有特殊内涵的文化饮品。饮酒既是一种生活饮食行为,又是一种社会性的文化活动,并先于茶最早成为古老华夏大国国饮之魁首。在“无酒不成礼,无酒不成宴,无酒不成敬意”的中国,看看各地祭祀场所、宴会酒桌上让人叹为观止的祭酒饮酒规矩和礼节,足以让人眼花撩乱,叹为观止。不管你是酒君子还是酒疯子,是酒仙还是酒鬼,若不懂点祭酒饮酒礼仪礼节,还真是难以体面地从祭祀和酒席场合全身而退。
在中国古代,酒被视为神圣的物品,酒的使用,更是庄严之事,非祀天地、祭宗庙、奉佳宾而不用。
古代社会,祭祀是人们生活中的一件大事。祭祀的内容颇多,祭天地、祭山川、祭鬼神、祭社稷、祭祖先。而祭祀用酒,经过三个阶段的历史演进才实现。即祭祀最早是用水,继而改用血,后来才用酒。
祭酒有规则及礼节,不论王家宗庙中的祭献,或是民间私家祀祖,祝祷以后必须以酒酹地,即手持杯盏,默念祷词,将酒先向地面分倾滴三点,然后将余酒按半圆形撒于地上。古人认为用酒在地上酹三点一长钩,即成"心"字形,表示心献之礼。
古人聚而饮酒,相互敬酒,也有许多讲究。进酒曰献,主人劝酒曰酬,客人回敬曰酢,酌而无酬酢曰醮,客人互敬曰旅酬,依次向人敬酒曰行酒。古代,尊卑地位不同,长幼身份不一,敬长赐贱都有礼规。要求长者、尊者受礼必正;少者、卑者依礼必从。主人和宾客一起饮酒时,要相互跪拜。晚辈在长辈面前饮酒,叫侍饮,通常要先行跪拜礼,然后坐入次席。长辈命晚辈饮酒,晚辈才可举杯;长辈酒杯中的酒尚未饮完,晚辈也不能先饮尽。
古代饮酒的礼节约有四步:拜,祭,啐,卒爵。就是先作出拜的动作,表示敬意;接着把酒倒出一点在地上,祭谢大地生养之德;然后啐尝酒味,加以赞扬,令主人高兴;最后仰杯卒爵而尽。周代筵礼中,主人敬酒,先从几上取杯,洗净后再斟酒,斟满后双手捧递,客人双手接,一饮而尽,后置空杯于几上。客人回敬亦如此。但对天子不适用,“天子无客礼”。对不胜酒量或涓滴不沾的宾客,常设醴(甜酒或甘泉水)或茶代酒。敬酒之后,则应奉食,谓“从献”,即以烧烤好的肉肝之类奉上供客人食用。宴饮结束后还要恭敬礼貌地送走客人,可谓宴饮礼节周详,细致入微,面面俱倒。
无酒不成礼仪,饮酒须遵礼仪。从西周时代开始,我国就已建立了一套比较规范的饮酒礼仪,它是那个礼制社会的重要礼法之一。西周饮酒礼仪可以概括为四个字:时、序、数、令。时,指严格掌握饮酒的时间,只能在冠礼、婚礼、丧礼、祭礼或喜庆典礼的场合下进饮,违时视为违礼。序,指在饮酒时,遵循先天、地、神、鬼(祖宗),后长、幼、尊、卑的顺序,违序也视为违礼。数,指在饮时不可发狂,适量而止,三爵(古代一种酒器)即止,过量亦视为违礼。令,指在酒筵上要服从酒官意志,不能随心所欲,违令也视为违礼。
古人饮酒,倡导“温克”,即是说虽然多饮,也要能自持,要保证不失言、不失态。教人不做“三爵不识”、狂饮不止的人。所谓“三爵不识”,指不懂以三爵为限(只饮三杯就停止)的礼仪。唐人饮酒,少有节制。大概从宋代开始,人们比较强调节饮和礼饮。古代文人们还著书将礼饮的规矩一条条陈述出来,约束自己,也劝诫世人如:《酒箴》、《酒政》、《觞政》、《酒评》等。清人张晋寿《酒德》中就有这样的句子:量小随意,客各尽欢,宽严并济。各适其意,勿强所难。由此可以看到清代奉行礼饮规范的具体内容。
此外,古人对饮酒之人、地点、时节和方式等都很讲究。认为最好的饮酒对酌之人,应该是风度高雅、性情豪爽、直率的知己故交。最佳的饮酒场所是花下、竹林、高阁、画舫、幽馆、平畴、名山、荷亭等地。而最佳的饮酒时节是清秋、新绿雨、雨霁、积雪、新月、晚凉等最富诗情画意之时。 饮酒之时,方式方法也颇讲究,为了烘托氛围,提高兴致,人们往往联吟、清谈、焚香、传花、度曲、围炉等,以增饮酒雅致。为避免喝酒的时候发生不愉快,禁止苦劝、恶谑、喷秽、争执、装醉等不合酒德的行为,戒晨酒、斗酒、连席酒、彻夜饮酒等不良饮酒习惯,以提饮者品位。酒喝得差不多的时候,以依韵赋诗,或相邀散步,或欹枕养神,或登高,或垂钓,或投壶游戏等,以尽饮后余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