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雾都孤儿》读书札记2:举世皆浊

2019-09-30  本文已影响0人  简Jane_lm

1《雾都孤儿》上章最后说道:“他要是知道自己是个孤儿,一生的命运掌握在教区干事和济贫助理的手中,恐怕还会哭得更响哩。”令人不禁想起:我们总是哭着来到世上,因为——众生皆苦。

第二章紧承这一预言,照应这一伏笔,叙述了奥利佛在苦难和饥饿中长大的童年生活。

这一章中出现了很多人物:

虚伪自私,靠孩子的生活费谋取私利而不顾孩子死活,没有一点母性和同情心的曼恩太太;

表面正义,实则伪善虚荣、收受贿赂,不辨是非的教区干事;

“峨大冠、 拖长绅,坐高堂,骑大马”却极致压榨贫民孤儿的“委员们”,尤其是那个穿白背心的绅士,简直是狠毒至极!

除了人的阴暗,还有当时社会的黑暗。

首先是那种金钱至上,利益至上的社会风气。不管教区上下,所有大人都为了自己的利益中饱私囊,克扣孤儿的粮食,使得孩子们饥肠辘辘,面黄肌瘦,在本应该最需要营养的年纪却受尽慢性饥饿的折磨,饿的快要发狂,所以才会有“我还要”的经典情节。

其次是反映了当时的法律制度在实行中出现了与初衷相违背的现象。教养所为了阻止穷人依赖公共援助,每天只有三顿稀粥,还要干活,使他们在所里生不如死,不仅没有提高穷人的生活水平,反而对最无助的下层阶级施以了最致命的惩罚,读来让人心酸不已。

每当读到教养所这些反派人物的一言一行,我都不禁想起《卖柑者言》里所讽的“洸洸乎干城之具,昂昂乎庙堂之器……坐糜廪粟而不知耻……醉醇醴而饫肥鲜者,孰不巍巍乎可畏,赫赫乎可象也?”正如屈原在几千年前就已道破的那样:举世皆浊!

而作者为了加强对这种黑暗现实的讽刺,运用了大量的反语,站在反派的角度叙述,自己的行为真是“仁慈,温和,慷慨”,当时的法律真是“仁慈,绝妙”。这样就在强烈的反差下,更加凸显“举世皆浊”!

读完第二章,我只想说,救救孩子吧……

进一步细想,身处举世皆浊的世上,我们是应该“淈其泥而扬其波”还是“深思高举”?是“宁悃悃款款,朴以忠乎,将送往劳来,斯无穷乎?“宁诛锄草茅以力耕乎,将游大人以成名乎?宁正言不讳以危身乎,将从俗富贵以偷生乎?宁超然高举以保真乎,将哫訾栗斯,喔咿儒儿,以事妇人乎?宁廉洁正直以自清乎,将突梯滑稽,如脂如韦,以洁楹乎?宁昂昂若千里之驹乎,将泛泛若水中之凫,与波上下,偷以全吾躯乎?宁与骐骥亢轭乎,将随驽马之迹乎?宁与黄鹄比翼乎,将与鸡鹜争食乎?”我们究竟该何去何从?

屈原几千年前的疑问至今也困惑我心,屈原对于现实的指控至今振聋发聩:“世溷浊而不清:蝉翼为重,千钧为轻;黄钟毁弃,瓦釜雷鸣;谗人高张,贤士无名。吁嗟默默兮,谁知吾之廉贞!”在这样的世上我们是选择“竞周容以为度”还是“伏清白以死直”?

《卜居》中郑詹尹对屈原说:“用君之心,行君之意。龟策诚不能知此事。”屈原最终选择了“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贾谊最终选择了不能尽其才,抑郁而终。苏轼在《贾谊论》中批评了这种心态:“是亦不善处穷者也。夫谋之一不见用,则安知终不复用也?不知默默以待其变,而自残至此。呜呼!贾生志大而量小,才有余而识不足也。”

所以,古之人,有高世之才,必有遗俗之累。但是如若不能尽其才,而死得轻如鸿毛,那么死得便没有意义,即使“时运不齐,命途多舛”,也应有节制地发泄自己的情感,谨慎的对待自己的立身处世!

但也并意味着我们要完全违背自己的本心“背绳墨以追曲”,我想,《红楼梦》第62回秦显家的竹篮打水一场空,上下逢迎终亏空,想必就是对这一问题的最好的答案:我们与其浪费大量的时间打点人情,不如搞好自己的专业。

《雾都孤儿》读书札记2:举世皆浊 《雾都孤儿》读书札记2:举世皆浊 《雾都孤儿》读书札记2:举世皆浊 《雾都孤儿》读书札记2:举世皆浊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