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要重视“标签化”倾向?
2023-08-27 本文已影响0人
蒙峰西东
科学证实,大脑是人体最耗能的器官,以2%的重量耗能20%。
所以造成了一种结局,能不动脑筋、不思考最好,这样也会尽量把已知和未知的事物归类,分门别类标签化,比哪里人自私小气,哪里人大度开朗,哪里人又都是骗子,哪里人都是会赚钱…
生活中也是一样的,我们标签化的程序主要是在成年后开启的,这样就显得“成熟”,也导致了一种倾向,缺乏“好奇心”,因为一起显得尽在掌控。
但是标签化往往带来一些不好的结果:
1.将错就错,死不悔改。
我如果内心把一个人归类为坏人,好的表现也将是道貌岸然,实在虚伪、表里不一。
《十二公民》不很好诠释了这一点吗?
2.生活无趣,没有幸福。
“懂王”是波澜不惊的,什么都知道,对什么都不会有新奇感,也就没有心流和幸福可言了。
3.错过真相,遗憾终生。
人生一次谈何容易,那么多精彩信号和体验全都没有认真对待和活在当下,一切都是稀里糊涂,岂不可惜而后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