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国史大纲》(3)
第二编:春秋战国之部——第五章:军国斗争之新局面
从宗法封建到新军团,战国时期是巨变乃至颠覆的过程。然而,始皇帝玩了一把“焚书”的游戏,直接导致这个时期的历史非常模糊,很多都是靠有限的或者不确切的记载在推测。
《史记》六国表自序:秦既得意,烧天下诗、书,诸侯史记尤甚,为其有所刺讥也。其后诗、书复见。而史记独藏周室,以故灭。独有秦记,不载日月,其文略不具,然亦有可颇采者。
可见司马迁的无奈,几乎没有选择,也没更多手段去印证。
由此想到楚汉相争,幸好先入关的是刘邦,又幸好有一个萧何。被霸王先放一把火的话,真就什么都没了!
“诸夏亲昵,尊王攘夷”之后面,有一姬、姜宗姓之观念。
到战国时,晋、齐两国的君统篡易,田氏代齐,三家分晋,姬姓、姜姓逐步退出历史大舞台,维持春秋以来二百数十年封建文化的霸业,停下了脚步。从此,列国争斗,自求生存。“齐、魏徐州相王”、“齐威、宣、憫称霸”、“秦、赵争强”、“秦灭六国”,各个时期各国此消彼长,最终归于统一。
战国时期,也是过渡的时期,秦灭六国统一后中央集权相关的多数变化,在此时期已具雏形并得到发展。比如:郡县制推行、军民分治、井田制废弃等。
另一个有意思的地方是,在春秋时期乃至战国初期,能当兵是一种荣誉,这是贵族的福利。普通老百姓职能跟在后面做辅助,没有正规编制。随着设立了军功得官之制度,尤其是吴起在楚、商鞅在秦的大力推广,导致了“贵族任战士”向“战士为贵族”的转变,进一步促进宗法封建贵族的崩溃。
第二编:春秋战国之部——第六章:民间自由学术之兴起
即三教九流,诸子百家。这段时期各种思想的碰撞迸发,该说是空前绝后。
各家学说,并不是完全割裂的,甚至可以说是传承。比如荀卿本是儒家,却开启了法家一派。又比如墨子曾受教于孔子,后因阶级的对立另创一派。
重点感兴趣的是墨家,本书提到墨子可能本属刑徒,那墨家就是劳工的代表,甚至可说是半个工人阶级,力量强大,儒墨并肩。
而后的发展让人大跌眼镜。同样不受秦始皇待见,儒家能在往后的漫长岁月中越走越顺,墨家却几乎绝迹。或许,这也和墨家这个团队自身的基本素养存在着关联,在认知和行动上存在先天的不足。
从实际行动上,墨家做着的是锄强扶弱的事。别人在那里打架,谁打不过他就帮谁。要知道,弱势的未必就占理。也许他们在好心办坏事的同时,将世间的高手都变成了强敌。
如此,不被灭才奇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