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写一百贝

千年梅庵

2020-09-18  本文已影响0人  素如简_e6c9
梅开梅庵,图片来自网络

梅庵建于北宋二年。禅宗六祖惠能,生性好梅,客居古端州城西岗时,曾于岗上植梅。后其弟子智远和尚为纪念他,在此建庵,取名梅庵。

到肇庆玩时,完全不在计划之列的梅庵,属于顺道路过而去。

正值夏季,不是梅花花期,庵内几近无人。工作人员也清闲,慵懒至满树石榴无人摘。

未入庵门,庵前那棵千年菩提,已给奔波旅途带来遮天蔽日的阴凉。

梅庵不大,半个小时即可转完。内有常光亭、六祖井,及广东现存宋代木结构建筑孤例——大雄宝殿。

而我感兴趣的,则是庵内对联。

我以为,新寺庙和老古刹的区别,对联最能体现。但凡新建的寺庙,无论对联多精妙,总能让我读出艳丽丙烯颜料描龙画凤的新瓶子装古意。

但梅庵的对联,确颇具古庵风采。

单庵门上“梅寒标哲蕊,庵静悟禅机”,就让人会心一笑,“禅宗尚静悟”在这里体现得淋漓尽致。

梅庵正门

今日下午无事,翻出照片,把当时拍摄的对联细细抄录、品读,突有一处小发现。

在查看梅庵相关资料时,发现几年前,六祖像边的对联应是“归来应有几分倦意,到此宜生一点禅心”。

如今,这副对联被移到了山门后新建的一个亭上,且做了改动,改为“到此间应有几分倦意,坐定后宜生一点禅心”。

我琢磨改动的初衷,许是为了增加字数,使书法布局合乎亭子高度。岂料,这一改完全就没有游子归来的亲切感,对人生的感悟也降低许多。

原本是惠能因浪迹天涯归来,结合一生经历,在倦之后生出一些感悟,悟透一些禅机,非常自然贴切。

如今是一到此就要倦?累了坐下来就有禅意?那也太容易参悟禅机了吧。

由此,我不禁想起了梅庵纪念的禅宗六祖慧能的故事。

禅宗到了五祖弘忍时,已成大教派。众多弟子想要承其衣钵,争夺法嗣的继承权。

在众多接班人选中,神秀呼声最高。他写了一首偈:“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弟子们争相背诵。五祖听了,不表示意见。

这首偈传到厨房一个叫惠能的伙头师父耳中。这个每天劈柴煮饭,不识字的文盲和尚,没有机会听到佛经,也没有机会接触上层阶级的文化,却马上回答:“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修行者若怕脏,修行的意义何在?

五祖听到惠能的偈,依旧不动声色,口头上说了一句:“胡说!”然后在惠能头上敲了三下,背着手就走了。

故事发展到这就变成神话了。惠能因为被敲了三记,竟像当年的孙猴子般懂了五祖的意思,夜半三更跑去敲五祖弘忍的门。

五祖叫他坐下,念《金刚经》给他听,因为传法最重要的就是《金刚经》。

念到“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没有留念、没有执着,能生出慈悲心)时,惠能这个大胆的伙头和尚就跟弘忍说:“师父,我懂了,你不用讲了。”五祖真的不讲了,立刻将衣和钵拿予他,要他立刻逃走,免被人追杀。

后来惠能就在岭南一带传教,成为新一派的禅宗一一南宗。

梅庵后山

之所以今天写这个故事,是因为当初看惠能的故事,觉得禅宗的参悟实在精简,精简到语言都可以舍弃。

而梅庵那副改动的对联,或为了美观,或为其他原因,擅自加字。出发点肯定是好,结果却未必佳。

所以,取舍之间,如何平衡?转了一趟梅庵,仍无法悟出。

其实,也无妨。

生活随缘,不必太认真剖析自己。

诚如参观梅庵。何须计较新旧字词,只需到庵后的梅树下,听钟声旷远,看香烟袅袅。

夕阳西沉,菩提树高大的身姿,从前门一直展到后山,即便无风,树叶也摩擦有声。

此时,心中烦恼便息了下来,感觉灵台清澈,心神高远。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