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老师的故事

随感,也不知道起个什么标题好

2019-06-21  本文已影响0人  魏智渊

似乎所有的单位,从内部看上去,都问题不断。岁月在微信里静好,问题在生活中发生。与问题共生,在问题中发展,是一种日常状态。问题磨砺人,发展人,问题也检测人,考验人。

通过考查一个人对待问题的态度,基本上就可以对一个人的前途做出一个大致的判断。

1.在问题面前,你是战还是逃?

根据二八原则,80%的人是逃,这是本能。例如,面对学习的艰苦,学生会更容易选择逃,然后将逃合理化,造出各种理由,提出若干原则(例如自由、兴趣等等),甚至到最后连自己也深信不疑。优秀的老师是优秀的将领,他会让孩子无路可逃,被迫作战,进而主动作战,享受作战的快感,最终成为战士而不是逃兵。

——然而,如果老师本质上也是逃兵呢?优秀的老师不易得,原因就在于此。

2.你是被动作战,还是主动作战?

应试教育的问题,在于孩子是被动作战。因此,上了大学以后,作战动机就消失了。换句话说,多数孩子终生都不复拥有学习兴趣,平庸就是这样造就的。

在单位里也是如此。安排个事儿,能够保质保量地完成,达成所谓的“凡事有交代,件件有着落,事事有回音”,这已经很难了,是所有用人单位都期待的“靠谱的人”。然而更难的是,他主动在做事,一个人就是一支军队。靠谱的人预设了一个前提,是有一个指挥者,然后有一个执行者。而对于主动做事的人来说,指令只是手指,他理解整个事情的逻辑,在更大层面上思考和解决问题。因此,也能纠正或补充指挥者的不足。在指挥者没有看到的地方,也能够积极主动地做事。

换句话说,他是以主人翁的思维在做事。我身边有好几位这样的同事,有一批这样的老师,在我没有考虑到的地方,在我判断失误的地方,他们会补位,或坦率地指出来。

有些人就不这么想了——

“主人翁?别把自己当盘菜了,发工资的时候咋不把我当主人翁?”

“领导安排啥咱做啥,要求怎么做就怎么做,错了也是领导的事,咱不操那份心。给自己增加那么多工作量干啥?万一做错了,还要承担责任,何苦?为谁辛苦为谁甜?”

所有被动作战者,都是不自由的人。他们以为自由是外在的赋权,实际上自由是内在的抉择。

背后的逻辑是这样的——

这不是我的事。

我为什么要多干?那个谁那么轻松,凭什么我就要多做事?如果工资涨了,我就多做,否则凭什么?

我不想别人看我像看傻子。

只有极少数的人,才会以另一种方式思考问题——

我必须不惜代价地把事情做好,这事关我的尊严,我做的每一件事都应该是作品;

我工作是为了自己,我通过努力地工作和富有成效地工作,为自己不断地积累了经验,让我成为一个拥有更多机会并且因此更自由的人。

这两种解释,背后有一个更隐秘的原因。前一种,骨子里认为“我不行”,因此倾向于逃避,并为逃避找出借口,后一种,骨子里认为“我能行”,因此倾向于战斗,并让战斗成为习惯。

3.遭遇失败,你是承担责任,还是推卸责任?

所有卓越乃至于伟大的人物,都历经重重失败。林肯是,曾国藩也是。幻想着有个锦囊妙计,逃避了失败或艰难,就可以成为万众瞩目的英雄,那是幻想而不是梦想。

失败是不可避免的,是生活乃至于生命的一部分。问题仅仅在于你对于失败的态度,让失败成为灾难还是契机。

推卸是本能性的,80%的人都如此,倾向于“这不是我的错”,甚至习惯性抱怨。而承担则需要勇气,一种自我否定的勇气。然而,这也是成长的必由之路。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一个勇于承担的人,能让别人看到改进的希望,而一个总是归咎于环境或他人的人,则无法让人看到希望。

人生即选择,选择即命运。

对我来说,感谢命运的垂青,让我拥有很多的机会,这些机会在不断地用问题来完善我。同时,也让我更深刻地意识到,我不是一个人,越来越多的自由人在涌现,在汇聚。最终,团队会比每一个人都走得更远。

雨后清晨,凉爽,愉悦。忽有所思,有所感,匆匆成文,与诸君共勉。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