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天赋了不起吗?
你小时候一定听过这些话:
天才就是99%的汗水加上1%的灵感。
哪里有天才,我是把别人喝咖啡的工夫都用在工作上。
这些话我们从小学写作文就在用,高考作文还在用。很明显我们心里认同这是有道理的。
可是为什么听过很多道理,还是过不好这一生?没成为天才?
一定是因为——
道理从来没有被清楚地解释过,从来没有被真正听明白过。
你一定也有过类似的感受:
有的人天生很会说话
有的人天生唱歌不好听
别人家的孩子天生会学习
有人天生不会学习,可是很会做生意
……
并且,有没有发现,别人家的孩子,父母也不是什么高知,却不只是学习好,往往诗词歌赋、吃喝玩乐还面面俱到?
有时候,我们看到某人看似比较轻松地在某方面很取得成就,我们会夸ta是个「天才」;当我们发现自己在做某事的时候比别人似乎轻松一点,我们会想,自己是不是在这方面有「天赋」。
这里需要定义一下「天赋」:
天赋就是个人生来所具有的生理特点,是不需要通过学习就已经具备了的品质。
「有天赋」这样的想法或许会激励一个人继续在那个领域取得进步。可是「没天赋」这样的声音在脑子里转两轮,人就会开始畏缩不前了。如果一个老师当着孩子的面对家长说:
你家孩子可能在数学方面没什么天赋。
这个孩子很有可能会开始关注到,自己的数学成绩果然不如某些同学高,由此认为:
我果然不是学数学的料。
于是从此放弃努力,数学退步,就更觉得是没天赋。
自我实现的力量很强大。1968年,哈佛大学的Rosenthal博士与Jacobson博士做了一项著名的自证预言实验:
研究者给一所中学的所有学生测试智商,然后随机抽取一些学生,告诉老师这些学生的智商非常高。实验结果惊人:那些被老师认为"高智商"的学生(事实跟其余学生的智商一样)在来年的学习成绩确实突飞猛进。
事实上,大多数相信天赋的人都忽略了一个事实:当他们做成一件事的时候,天赋的作用所占的比例是非常小的。他们拥有的其实不叫天赋,而是不断快速解决问题的能力,这能力比天赋更重要,更实际。
当你不断学习去解决问题的时候,你处理问题的能力和学习能力会越来越强,也就是说,你做成一件事情所花的时间会看起来越来越少。如果你注意到了这样的表象,却不知道这其中的关联,你只会认为:
哎,我在这方面是不是有天赋?
天赋的背后沉淀了两样东西:
刻意练习和有效学习时间。
刻意练习
这里有两个词:
刻意和练习。
刻意
这个词指的是,每一次练习的目的,都是要达到之前没有达到的特定效果,而不只是简单重复做一件事,还指望能以此提高。
刻意会让我们在行动时考虑更周全、方向更明确、工作更专注。
练习
反复学习,以求熟练。也就是说,要把那份「刻意」落实到大量行动中。大脑就像肌肉一样,可以通过训练变得强健。对于一个从不健身的大胖子来说,登山简直不要太痛苦,可是对于职业运动员(不论哪个专业),登山很难吗?不过是换了个运动方式而已。
刻意练习要求在每一次练习时制定明确具体的目标。
洗澡时哼着歌听个英文广播,这不叫刻意练习;专门坐下来认真地听,然后只字不差地复述,来检验自己有没有真正听懂,这才叫刻意练习。
在纸上徒手画一条线,这不叫刻意练习;在纸上徒手画一条45度角的直线,这才叫刻意练习。
刻意练习要求根据目标思考:为了达成其中的每一项指标,我需要怎么做?这样再练习的时候才不是简单重复,而是带着脑子在练习。通过不断将自己的练习成果与既定标准比对,然后总结、调试、再比对、再总结、再调试……进步会越来越快。
正如之前提到的,刻意练习不是简单重复。我们要尝试去做一些不同的事情,也就是我们没有做过的事情。但是在开始之前,一定要知道:
不同≠更难
如果还没开始就告诉自己很难,那还没开始就已经结束了。
有效学习时间
你一定也听说过一万小时定律。
按我的理解,这个定律强调的是要做成某事,有效学习时间要足够多,但并不一定是具体的一万小时。事实证明,不同专业领域的技能习得时间各有不同:
优秀专业演员的专业技能习得往往是3500小时;
记忆类专家技能习得也只需要数百小时。
有效学习时间指的是刻意练习相关技能所花费的时间,是积累的厚度。
为什么我们会觉得某人进步越来越快,特别是在一个领域取得成就之后,学什么都快?
因为学习是相通的,他们在长期的学习中习得了归纳总结的方法,习得了快速学习的能力。
前期的所有积累,都在为习得新技能加速。
比如我从前练书法,一直是写隶书,有一天突然发现瘦金体也很好看,于是决定入手学。而这是两种截然不同的字体:
- 隶书庄重,书写效果略微宽扁,横画长而直画短,呈长方形状,讲究藏锋逆入、蚕头雁尾、一波三折;
- 瘦金体明快,运笔挺劲犀利。笔道瘦细峭硬而又腴润洒脱,讲究横似鹤骨」勾若鹭喙,捺彷兰叶,撇如金针。
我花了半小时看瘦金体的教程,开始动笔写我第一幅字,懂书法的朋友了解到我是初学后,直呼「大神」,当然这个评价比较夸张,但考虑到两种书写风格的巨大差异,入门算是比较快了。于是我也以为自己是不是有点天赋。
直到有一天练字,猛然想到:不论书、画,做得好无非就是四个字:得心应手。没了。
也就是说,不论你要写什么字体,只要你了解这种字体的特征,手又能够听自己的话,把心里的那些特征准确地表现出来,字体就练成了。临摹字帖,就是一个反复调试的过程。
画画也一样。你画出来的和看到的不一样,有些角度总是不对,是手不受大脑控制而已,需要的也只是细心观察和反复调试而已。
我瘦金体学得比较快,也是因为我小时候学过正楷毛笔书法,后来又自学了隶书,加上这些年一直在练绘画,对笔头的掌控能力比较好而已,而这些都是刻意练习的结果啊。
我每写一笔,我离精准就更进一步。瘦金体虽然与自己写惯了的正楷、隶书不同,但归根结底都是写字,都是笔画。那么我之前积累的所有手上功夫,对于新学一种字体都是有用的。表面上,我是从零开始,但事实上,我已经积累了很多年了。
所以,学得快,也只是一种表象。我的有效学习时间和达到这个水平需要的必要练习时间,应该是相近的。
于是才有了这篇文章。这篇文章的意义在于,我希望一直认为自己没有天赋的朋友,在了解到这些事实后,会清楚地知道,快速做成一件事情的能力是可以习得的;认为自己有天赋的朋友,在知道这些事实之后,或许应该警惕——这样一种能力,它既然可以习得,就也会因为长期不练习而失去。所谓“use it or lose it”,用进废退,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生来就有,是少数的幸运,也只能称作幸运。
可是,通过主动思考和积累,最终创造出「天赋」,把事情做成——
这种能力,超级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