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感动中国:知性空降女兵,毕生积蓄1000万捐给教育与公益
2019年2月18日晚,央视综合频道的《感动中国》栏目,出现了一位86岁高龄的老人。
这位高龄老人名叫马旭,而她故事之所以被传播,完全来源于一个小小的误会。
2018年9月,一对高龄老夫妻来到工商银行武汉机场河支行转账300万元。
因款项较大且是老人,银行职员以为两位老人遇到了骗子,百般劝阻,甚至还叫来了警察。
最后经过确认,才明白是虚惊一场。
这两位老夫妻是要把一生所有积蓄1000万元全捐给家乡黑龙江省木兰县,用于教育与公益事业。
9月份,准备先捐出300万,到来年再捐出剩下的700万。
这起“八旬老人转账巨额引起银行报警”的暖心误会,让老人开始广为人知。
01 戎马一生,科研报国
马旭出生于1933年的黑龙江省哈尔滨市木兰县。
1947年,年仅14岁的她便加入了人民解放军。
先后参加辽沈战役、抗美援朝战争,多次立功受勋。
抗美援朝结束后,马旭被保送到第一军医大学深造,并以非常优异的成绩被分配到原武汉军区总医院。
网上许多媒体报道马旭是中国第一位女空降兵,根据感动中国栏目组的采访得知,其实是比较早的第一批跳伞部队的成员。
而之所以结缘成为跳伞女兵,源自马旭希望通过自己医学方面的专业知识,亲身体验以避免空降兵着陆损伤。
在1961年的时候,中央军委组建了中国人民解放军空降兵。
马旭一开始只是以军医的身份加入,负责卫勤保障。
在担任军医期间,马旭发现很多空降兵经常在着陆时出现落地不稳,导致脚裸、腰部受伤的情况。
为了能够更好的解决问题,马旭申请成为空降兵,但被拒绝。
于是,马旭自己挖坑,椅子叠桌子,不停地反复跳下练习。
在经过一番努力如愿成为伞兵后,丈夫考虑到其身材娇小,怀孕生子风险大,也为了全心支持她的“蓝天梦”,做了结扎手术。
全心全意投入空降兵的训练与科研后,通过不断的研究与试验。1983年,马旭与丈夫研制出“充气护踝”,能让跳伞着陆的冲击力减半,减少扭伤率。
其发明的“充气护踝”刊登上了《解放军报》的头版头条,并于1989年获得国家发明专利。
1984年,为了安全考虑,部队不再批准51岁的马旭上天。
在丈夫的支持下,马旭把重心投入到科研工作,希望运用自己的空降经验、医务知识继续为国家和人民创造价值。
此后,为了试验自己发明的新装备,年过花甲的马旭与丈夫坚持自己去青藏高原做跳伞试验,不断完善。
经过多次高原跳伞训练和水上跳伞训练,马旭夫妇研制出“单兵高原供氧背心”,并在1996年再次获得国家发明专利。
马旭夫妇还将多年的医务工作结合跳伞经验总结出来,在军内外刊发表了100多篇学术论文,并撰写了《空降兵生理病理家》《空降兵体能心理训练依据》,填补了我国在该方面的研究空白。
除了空降兵领域的成就,在医学研究上,马旭也取得了非常受关注的成绩。
她先后荣获爱迪生国际金奖和紫荆花国际奖。
在1999年,国家专利局公布了马旭与丈夫将传统医学、祖传秘方和自己的实践结合起来,研究发明的治疗胃病的“生命宝”。
该发明在海内外引起强烈反响。
科研成就硕果累累的马旭,被国内外专家称为中国军中的“居里夫人”。
02 知书达理,热爱学习
“知书达理”一词用在马旭身上,一点也不过分。
这位老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私下透露担心自己说的话,是否能对年轻人产生好的教育影响。
马旭能有如今的各种著作版权、专利,离不开其对知识的渴望与对书本的热爱。
“家里最值钱的家当是书籍、报纸和各种研究资料。”
面对记者的采访,马旭笑着说道。
马旭对书籍与知识的热爱来自母亲的影响。
马旭的母亲出身于贫寒家庭,通过自学认字,给别人说书赚钱养家。
从小,马旭就对书本中英姿飒爽的巾帼英雄充满了憧憬。
虽然没能成为一名战场上的士兵,但在父老乡亲的帮助下,她如愿以偿的穿上了军装,成为一名军医。
这样一个爱学习渴望知识的老人,在78岁高龄的时候,向考研发起了冲击。
虽然年纪已经非常大,但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院基础医学院还是破格录取了她。
经过三年的苦读学习,马旭大部分学科都顺利的通过,唯独日语一直没能过关。
为了在明年再次参加日语考试,她在卧室的墙壁上和桌子上,贴满了日语单词和笔记。
每天随时对着随处可见的单词笔记,进行背诵和朗读。
生活节俭的马旭,对于书本却非常舍得花钱。
只要看到中意的书,无论多贵,她都会将书本买回来进行研读。
03 节俭一生,捐款为民
多年以前,马旭和丈夫买了套商品房准备用来开一个卫生所,替老百姓看病。
结果实地一考察,发现到处都是高楼大厦,家家封门闭户。
感觉外面的世界已经和自己熟悉的不一样,习惯了家徒四壁与开放的邻里关系的夫妇两又把房子卖掉,卖了400万元。
拿着400万元的巨款,马旭萌生了捐助家乡的想法。
对于从小并在乡亲帮助下参军,又在党和军队中度过漫长生涯的马旭来说,没有当时的父老乡亲,没有党和国家,就没有今天的自己,也没有今天幸福的生活。
她的想法得到了丈夫的支持,一生无子女的两位老人并决定无偿捐给家乡1000万元,用于教育与公益事业。
除了卖房赚到的钱,这笔钱还包含了两人省吃俭用存在来的工资、无数发明与著作版权获得的奖金收入等,可以说是两位老人一辈子的继续。
很多人问过他们,有这么多财富,却过着清贫的日子,不觉得苦吗?
马旭回忆道,她出生的时候,当时的东北已经陷入日本的铁蹄之下。
地里产的所有粮食都需要上交,人没得什么吃的,就连村民纺织出来的棉纺布也只能给日本人使用。
百姓只能穿回收再利用的更生布,更生布纹理粗糙皱巴巴,很容易破洞。
她的大半辈子都活在日军侵略的穷苦岁月和自律艰辛的军旅生涯中。
这种经历让马旭与丈夫都看淡物质享受。
“比起那种饥无粮寒无衣的生活,现在吃得饱、穿得暖,我们已经很知足很感恩了,我和老伴的内心很富足。”
马旭说:“有人觉得我们日子过得苦,有人觉得我们自己太抠门了,但我觉得拥有知识就是拥有财富。买书我舍得,只要有好书我就想办法买了,多少钱我也买。我把我毕生的积蓄都回馈给当年送我参军的故乡。不为别的,就是希望更多的人能获得知识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