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艺术中的集体无意识
Graham Dean I 英国每每谈到一个举世瞩目、或在世或已过世的艺术家,总说,这是个天才;对于如何成为艺术家,无论唱歌、绘画、写作还是跳舞,总说灵性天分比技巧重要得多。
灵性和天分是什么?
高晓松在某期节目里说,自己曾在小酌后挥笔写下一首歌词,事后回看,歌词好似不从自己的思想而出,而是更高的智慧通过他的手写出了优美无比的字句。
这算是灵感的现实经验吧,似乎和个人能力以及技巧无关。
击中人心、引发剧烈情感、影响巨大的艺术作品,是非个人的,它脱离艺术家的个体情感,它掀起集体的底层情绪,引发群体的情感共振,成为抒发集体情感的管道、是承担集体无意识的载体。
人的心灵拥有多种面向。和生理结构一样,我们的意识和心灵也遗传继承了原始人的心理倾向,这种由各种遗传力量形成的心理倾向被称为集体无意识,而意识,从无意识中发展出来,成为人能感知的自我、理性等。每个时代,特点不同,需要人呈现的面貌也有所区别。符合时代需求的集体意识被突出,那些不被重视的其他心灵功能则受到压抑和隐藏。
被压抑不代表消失,那些集体意识越是被强调,作为补偿作用的无意识越是汹涌,若这时出现集体无意识的管道和载体,它们通过艺术或文学表达出来,便可能掀起一股浪潮,该艺术作品、文学作品和艺术家,成为时代精神的代言人。
Graham Dean I 英国集体无意识的呈现方式是什么?在历史的早期,是神话和宗教形象,是部落图腾和抽象符号。是幻象。每个文化有自己的神话体系和宗教信仰,通过遗传,传递给子孙后辈。我们的无意识中拥有和祖先共同的对外界的幻象体系。
早期神话和宗教形象,是人看待世界的方式。那时,人与外界融为一体,在理性思维和科学思维没有高度发展的时期,这种感知便是体悟的全部内容。本能,应该不仅仅只有生理本能,还应该存在心理本能、情感本能。那些早期的神话和宗教形象,就是心理本能的表现形式。随着西方理性科学思维的发展,我们开始忽视心理本能,开始不信任个体的心灵体验,我们受到理性思维的压制。
那些真正的艺术家,不知疲倦的创作着,一刻也无法停止。他们的心灵似乎无法像普通人那样压制和控制自己,集体无意识的召唤让他们形似疯癫,幻象浮现在眼前和脑中,必须用诗歌、旋律、画板记录下来方能让他们得到片刻宁静。歌德的《浮士德》,尼采的《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毕加索的画作,他们每个人都是在用成千上万人的声音说话,预告他那个时代中意识观念所发生的变化。
荣格说,“艺术是一种天赋的动力,它抓住一个人,使他成为它的工具。艺术家不是拥有自由意志、寻找实现其个人目的的人,而是一个允许艺术通过他实现艺术目的的人。他作为个人可能有喜怒哀乐、个人意志和个人目的,然而作为艺术家他却是更高意义上的人即‘集体的人’,是一个负荷并造就人类无意识精神生活的人。为了行使这一艰难的使命,他有时必须牺牲个人幸福,牺牲普通人认为使生活值得一过的一切事物。”
所以,艺术家的生活是充满矛盾和冲突的吧,他们一方面是个普通人,另一方面又肩负“集体”使命。对集体无意识敏感,受到它时不时的冲击,艺术家是他的作品的工具,这到底是幸还是不幸呢。
那些文学艺术作品的动人之处,来自于它让人呼应到心灵的本能需求。
我们所说的高阶智慧,也许,就是忽略许久的直觉体验。那神来一笔,其实是来自内心的人类集体呐喊。
Graham Dean I 英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