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安文(92)读《俗世奇人》有感

2024-05-28  本文已影响0人  庆水
像吧

星海月浅浅:

你好!

那日你写给我的信中说到"泥人张",于是勾起了我对《俗世奇人》的回看。

先从"苏七块"开始,一发而不可收拾,越看越上瘾,怎么这么好看呢?

无论多么累,无论回来多晚,躺在床上我总要翻几页《俗世奇人》。

我有一个打算,每一篇文章列提纲,研究研究奇人作家冯骥才是如何描写这一个个奇人的。

看看这些俗世间的“俗人”,普普通通,平平凡凡的人,却因为技艺高超,让“行外的没见过的不信,行内的生气愣说不信”。

看完《俗世奇人》,我就准备看《雕花烟斗》。

《俗世奇人》获第七届鲁迅文学奖短篇小说奖。

书中所讲之人之事以清末天津市井生活为背景,一篇一个传奇人物生平事迹,素材来自津门的民间传说,生动有趣,一各个人物人物跃然纸上,令我惊叹不已。

文中的这些金句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读罢拍案叫绝。

有绝活的,吃荤,亮堂,站在大街中央;没能耐的,吃素,发蔫,靠边站着。

这当儿,打外边进来三个人。中间一位穿得阔绰,大脑袋,中溜个子,挺着肚子,架式挺牛,横冲直撞往里走。

是东北城角的戏院大观楼,一是北关口的饭馆天庆馆。坐在那儿,为了瞧各样的人,也为捏各样的人孩子们上学的时候从他们。

我的感悟:

孩子们上学的时候,从他们的语文课本里曾经看到过"刷子李"。

那时候忙于工作,忙于生活,没有停下来的心,只是觉得写得好,读过好几次。

现在自己开始学着写文章的时候,才有了"书到用时方恨少"的切身体会。

你一推荐我就去读,然后对俗世奇人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拿起书就放不下津津有味的阅读起来。

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这些作家笔下的能人们一个个活灵活现,一个个响当当硬邦邦。离不开平时的勤学苦练,才有了立足江湖的真本事。

特别让我佩服的是作家冯骥才本人的真本事。冯骥才一生游走于绘画、文学、文化遗产保护与教育这四个领域。

这四个领域被冯骥才本人称为他自己的“四驾马车”。

冯骥才最初走上写作之路,有很大的偶然因素。

一米九的身高优势,高中毕业后他在当时中国甲级前三名的天津市队打篮球,打了整整两年的中锋,结果受了伤,就去学画国画。

画的特别好的时候,却因为自己认为没有创新的画作出现,所以停手就开始写作。

开始写作一发而不可收拾,创作了无数多的好作品,也就是获奖作品。

当作者本人认为自己在写作方面又到了疲惫期的时候,他转而画画。

那个时候,画作犹如从心里流淌出来的作品,用作者的话说,他也真的没想到。

然而,在全国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日益急迫的时候,冯骥才说:“我现在是急于写我的散文,急于写我的小说,急于画我的画呢?还是急于到文化的第一线去,到田野里去,到民间去?毫无疑问,我会选择后者。”

于是他选择了把保护和拯救祖国文化遗产作为自己的事业。

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做得如火如荼的时候,他高瞻远瞩的想到了这些遗产被抢救下来了,但是,今后由谁去保护他们由谁去做保护工作呢?

于是他又投身于教育行业。对于教育,冯骥才认为这是“我人生接过的最后一件大事”,教育也与文化遗产保护一脉相承。

“如果说前20年,我主要做的是文化遗产抢救性的保护,那我今天要做的就是科学保护。我们抢救下来的这些文化遗产,如果没有保护标准,没有规范,没有专业的人才,我们仍然对它不放心。所以我们在大学必须开启非遗学学科的教育,必须将其纳进高等教育的体系里。”现今,这个学科的建立得到国家批准并开始招生。

2001年,天津大学冯骥才文学艺术研究院正式成立,成为文化遗产抢救的学术支撑与人才基地。

因为喜欢《俗世奇人》,更多了对作家冯骥才的了解,其实,作家冯骥才又何尝不是一个奇人呢?

我敬佩所有的奇人,更敬佩他们身后的勤学苦练与持之以恒。

让我们一起走近奇人,更多地了解奇人,学习他们的精神,让他们的精神引领我们进步。

聊到这里。

祝顺!

庆水姐姐

2024年5月29日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