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文支教论文 胡永平
2、目录
1 题目
2 内容提要
3 主题词
4 正文
内容提要:中国几千年的社会发展,总会存在一些区域上的不平衡,而教育上的资源匮乏显得尤为突出。一群勇敢而热爱生活的大学生,利用他们的暑假时间,来到贵州山区进行为期半个月的支教服务,其中酸甜艰辛,体会过了才知道这一切并不简单。
主题词:教育,支教服务,感悟,改进建议
论文正文:
引言:如果说我喜欢你,不要想我回用多文艺的词去形容,你只要看着我的眼睛,明白就好。支教,正是我所喜爱而为之费心的恋人,许多人一辈子只听过别人讲课,或许不知,有生之年能给别人上一堂课,也是一件极有成就感的事情。我这个暑假,没有选择安逸和安稳,选择了去大山深处的小学,对孩子们进行义务支教,收获多多少少,请看正文。
论文正文:
高考过的人都知道,中国各个省份的录取线不一样,各个考生所承受的压力也不一样。是什么造成了这种差距?如何去弥补差距?建议及意见?
这本是很小的一个差距,但从中却有明显的区域教育资源不对等,造就的分数线的不同,成因很多,只做几点简单分析。
一:经济实力影响了教育的发展。
众所周知,教育的资金来源大多来自国家财政的背书,因为这个原因,经济实力强的地方有更多的资金去发展教育,经济实力弱的地区则相对较少,发展也较为缓慢。我所支教的贵州山区小学,一周赶一次市集,人们的生活来源无非几点,农作物交换,务工收入,国家财政的帮扶,父母在孩子身上的教育资金相对较少。是造成这种差距的原因之一。
二:地理上的不便限制了教育。这本是很狭隘的观点,却偏偏有其道理。地理不便的区域,经济发展不上去,学校的建立没有足够的区域,财政帮扶不足,也会造成差距。纵观中国各区域,平原地区教育较发达,高原山地地区发展缓慢,沿海地区发展迅速,内陆则相对弱势。种种原因,都能说明地理上确实对教育的发展有限制。
三:历史文化底蕴的差距与政策的帮扶造成了差异。底蕴厚且政策好的地域,教育发展快速,底蕴差且政策不当的地方,教育有待提高,此处不做过多赘述。更多观点请看支教细节。
我所去到的地方,地处贵州山区,教育资源极度匮乏,学生会为了一顿午饭而烦忧,因为要走两个小时的山路上学,家里的经济状况亦不是很好,这一小点,早就看留守儿童,早领辍学,校园欺凌的高峰态势。学校的老师严重缺乏,一百八十人的学校只有十四个老师,有的是来了又走了,条件不好而已。我所在的队伍,为这群孩子教授语数外,历史地理科技人文,说是颇为丰富了,但从志愿老师口中,倒是孩子们教给我们的比较多,包括独立,懂事,好学而孜孜不倦。这令我不得不反思,如何去论证这样一个庞大而复杂的论题。但凡有心,且听建议。
1:从国家层面,政策层面去鼓励大学生支教,鼓励教师进入乡村学校,提高财政支持力度,改善教师待遇和教学环境。
2:从社会层面去志愿服务,驻校支教,发动基金会等慈善组织,媒体曝光去引起社会的关注。一人虽微,事在人为。
任重道远,且行之,但求星星之火,有朝一日可成燎原之势。孩子们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