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们褪去隐蔽的精神暴力,爱将自然流露

2020-04-03  本文已影响0人  后知后觉人

当我们褪去隐蔽的精神暴力,爱将自然流露

以前朋友跟我说:家,其实不是一个能彻底放松的地方,因为家人之间的相处才真正需要智慧。外边的人,或是一面之缘,或是一事之约,或是一时同行,如果聊不来,最坏的结局无非就是一别两宽,但家人,是要日日相伴的,所以更需要讨好、需要维系。

乍一听,觉得哑然,如果在家里都不能彻底放飞自我,难道人要活成清教徒一般严谨、无趣吗?直到这次冠状肺炎的突然到访,让我们的生活按下了暂停键,不得不24小时跟家人腻在一起,我才意识到家庭的维系的确离不开人际交往技巧。这也是为什么“疫情让人看透婚姻真相”“疫情后离婚率陡增”之类的文章点击率居高不下的原因吧。

在家里,我们到底该是一种什么状态?我们该如何与家人沟通?相信《非暴力沟通》这本书会让苦于寻找答案的你如获至宝。

-----------------------这是一条分割线---------------------------

《非暴力沟通》的作者是美国的马歇尔·卢森堡博士,译者阮胤华,由华夏出版社出版发行。这本书不仅让我们看到了日常沟通中隐藏的暴力,也给了我们一套神奇而平和的非暴力沟通方法。

听到这个名字,你可能会被吓到,我们的沟通怎么可能是暴力的?我们从小就被教导使用文明语言,不打人不骂人。但是,你有没有想过,我们看似文明的语言,却常常引发自己和他人的痛苦。比如我们意识不到的说教、否定、任意打断、随意出口的评价......它们都可以给对方带来情感和精神上的创伤。卢森堡博士认为,这就是语言的暴力,它可以让人变得冷漠,隔膜,敌视。

举几个例子,在和家人相处的过程中,你是不是使用过这样的语言?

你能不能顾及一下别人的感受,你这个人就是太自私。

也许你内心想表达的只是“我需要你的关心”,但是你的后半句“你这个人就是太自私”却成了一种道德评判,是在指责别人。这样做的后果就是既没有解决你想得到关心这个问题,还加重了对亲人的敌视。

你以为我愿意唠叨吗?只是你们都没做好,所以我不得不提出来。

在卢森堡博士看来,这句话有两个问题。第一,“不得不”这个表达,其实是在逃避责任。我们应该对自己的行为负有责任,但我们使用这个词汇的时候,显然我们已经不再是自己的主人,而是被他人的行为或者情感所奴役。第二,你说“你们都没有做好”。这其实是一种评判,而不是对事情真实状态的表达,已经带有了个人喜好和色彩,会让对方觉得强人所难。

卢森堡博士把道德评判、进行比较、逃避责任、强人所难四种沟通方式称之为“异化的沟通方式”,他们最根本的危害是忽视我们自己和他人的感受以及需要,最终导致彼此疏远和伤害。那我们该怎么解决这种沟通困境呢?

卢森堡博士总结了非暴力沟通的四个基本要素——观察、表达感受、描述问题的根源、请求帮助。但在我们使用过程中,我们需要避开一些误区。

非暴力沟通的第一个要素是观察,但我们习惯于表达评论,很少描述观察。两者的区别就在于,观察只是客观地描述,而评论是给人打上一个标签。比如下面这两种表达:

“你最近不顾家”——这是一个评论,会导致别人情绪的逆反,不愿意对你作出友善的回应。

“你这周有5天的时间都是10点以后回家,跟我和孩子相处的时间很少”——这是在描述你观察到的内容,不是在指责对方。

非暴力沟通的第二个要素是感受,最容易跟“想法”混淆。我们不妨来判断一下,我们经常说的一些话到底属于“感受”还是“想法”呢?

我是个没用的人。

这其实是一个自我评价,属于“想法”。通过这句话,我们想表达一种什么“感受”呢?可能是沮丧或者伤心。卢森堡博士建议我们直接去表达这种感受,直接说:我很沮丧。而不是靠对方去猜。比如,我们说“你要离开我很难过”,而不是说“我觉得你不爱我了”。

非暴力沟通的第三个要素是描述问题的根源,更多地用在倾听的时候。卢森堡博士认为,当我们听到对方说的不中听的话时,我们做出不同的反应,就在于我们对问题的归因不同。我们一般会做出4个归因:1.责备自己,2.指责他人,3.体会自己的感受和需要,4.体会他人的感受和需要。比如,对方说:你总是说话不算话。你不同的反应表现出不同的归因,最后结局也会大相径庭。

如果你的反应是“我是个不守信用的人,我给别人造成了麻烦”。那证明为你归因为“责备自己”,这会导致你内心的内疚、惭愧,甚至是对自己的厌恶。

如果你的反应是“你凭什么说我说话不算话”?那证明为你归因为“对方在指责你”,你接下来可能会说“你这个人才不守信用呢”,然后双方开始争吵。

如果你的反应是感到伤心。那证明你看重别人对你的信赖,说明你在了解自己的感受和需要。

如果你想到的是“他可能希望我帮助他”,说明你体会到了他人的感受和需要,你接下来的行动可能就是朝着这个方向去做。

卢森堡博士认为我们的感受可以与别人的行为和话语有关,但不能成为我们感受的起因,我们应该找到自身感受的根源。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准确表达自己的感受和需要,保证沟通的顺畅。

非暴力沟通的第四个要素是请求帮助。我们通常觉得对别人提要求很无理,所以我们在表达自己需求的时候都很模糊、很暧昧,有时候甚至需要对方去猜,这反倒会加剧沟通的矛盾。卢森堡博士觉得,不是我们不应该提出自己的需求,而是要改进自己提出需求的方法。而怎样才是表达请求的最佳方式呢?

首先,明确谈话的目的,直接表达出来,而不要让对方猜。举个例子,有时候我们会说“我有点饿了”,对方的回答可能是“那你就去吃点东西吧”,而你可能只是希望对方给你拿点吃的。最终,因为你没有明确表达需求,导致谈话无效。

其次,我们要明确请求与命令的区别。卢森堡博士给了一个非常硬核的区分方法,那就是:当我们的请求没有得到满足时,如果我们产生了想指责对方的想法,就证明你发出的是一种命令,而不是请求。比如,你说“请帮我拿点吃的”,如果对方没有给你拿,你就对他大加指责,这说明你发出的是一个命令而不是一个请求。

看到这里可能会有人说,非暴力沟通就是让我们变得没有脾气,没有个性。其实并不然,非暴力沟通的本质是让我们让我们发觉自己未被满足的需要,做回自己情绪的主人,同时观察别人的需要,然后在这个基础上改善与人之间的关系,建立和谐的人际体验。

当然这种方法也有一些局限性,比如它更适合与亲人、家人之间的沟通,而在工作和其他的场合应用起来难度比较大。当然也有在工作和政治场合完美实践的案例,但对我们一般人而言,适用度还是会略低一些。

如果说家人是与我们日日相伴的,那与自己一生同行的却只有我们自己。如果能用这种方法达到与自己的和解,让自己的生活变得更和谐美好,这已经是相当大的一笔财富了。书中每个章节都附带了练习和案例,不管处于人生的任何阶段,都是可以拿来反复阅读、应用实践的。

希望这本书给正在寻找爱的你带来答案。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