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也爱写小说散文每天写1000字

秦溪纪事(59):老街追忆(十九)百货店里的执念(上)

2022-11-05  本文已影响0人  文生修道

      少时,在通元集镇岳庙老街疯玩。油糖部第一个报到。无他,美食买不起,闻闻也是好的。第二个,必定是隔壁的大百货门市部,俗称百货部。其实,后来一直在疑惑,少年时跑百货部太勤快了。

      百货部与油糖部其实是同一幢楼,只不过占据了中间的七间。它的官名应是:海盐县通元供销社大百货门市部,地址是:岳庙中路16号。

(胡永良提供)

      百货部的门与油糖部一样,都是四开玻璃木门,外罩店门板。因为它占据了供销大楼的一半以上,所以它有三个进出口,分别在第二、四、六间。至于不开门的几间,还是三开玻璃窗,同样外罩店门板。

    人们从第二、第六间的门进出百货部,第四间的门一直封着。其实这第四间的门前,曾在一段时间占据了小镇舆论的中心。

      第四间的门封着,这门前能遮风避雨,便成了一些小生意人的宝地。当然,当地卖三瓜俩枣的,是不会到这里的。一般都是外地来摆摊做小生意的。

(胡永良提供)

    第一种,是外地来补袜的。那时,物资远没有现在这么丰富,人们的生活还很简朴,过日子都是“新三年、旧三年,修修补补又三年。”东西坏了都舍不得丟弃,修补好了继续用。尼龙袜不便宜,破了洞自然要补。

      母亲的补袜手艺就是在这儿偷师的。但自母亲开始摆摊补袜后,就再也没有外地人来摆摊。大概市场容量有限。

      第二种,是外地来修钟表的。机械钟、表,用的时间长了,报时不准了,不走了,就要拿到钟表摊拆洗、维修。那时,老王师傅在通元饭店门口摆摊。他是硖石人,每年定期来通元一段时间,生意不温不火。但自从百货部门口来了个女修表匠后,老王师傅的生意就受到了很大的冲击。需要修表的男士骤增,但除了实在太熟悉、拉不下脸的哥们,大都跑到百货部门口排队去了,一时间小镇上流言沸天。

      当然,这一切与小朋友无关。跑出油糖部,顺其自然拐进百货部的西门。

    进门左侧的柜台,似乎是卖雨鞋、凉鞋、球鞋之类的。

      那时,除了集镇街道是石板,其他都是泥路,雨鞋是居家必备的。

      当地土话,雨鞋叫套鞋。鞋帮稍高到小腿的,叫高帮套鞋。鞋帮到膝盖的,好象叫长筒靴。这在那个年代可是好东西,与长筒手电筒搭配,妥妥的时尚。在电影《芙蓉镇》中,老光棍约会老姑娘,专门穿上齐膝的、洗得锃亮的黑色高帮套鞋(就是高筒雨鞋),手持装有五、六节一号电池的长手电筒,神气活现。

      至于为什么叫套鞋,不得而知。总不至于象现在的鞋套,连脚带鞋套在里面。想想不可能,人们也舍不得。套鞋破了,人们都会拿到鞋摊上修补后再穿。

      记得我有一双低帮套鞋,伴我渡过了整个小学时期。最尴尬的,莫过于下雨天穿着套鞋上学,天晴上体育课跑步,咕叽、咕叽,跑不动。

      进门,对于套鞋,从来是用眼梢附带的。那时的套鞋质量好,而且可以修补,自然千年买一回。除非实在太短,穿不下了,基本没有购买的可能性。

      夏季凉鞋,那时都是塑料的,就没见过什么牛皮的、猪皮的。男式的,一般咖啡色。女式的,花花绿绿。所以,这时的小朋友就会出现分流,男孩子、有新凉鞋的女孩子,一般会一扫而过。而一些没有新凉鞋的女孩子,脚步就会慢下来,在柜台前蹲个半天,看个仔细,回去再去缠父母。

      塑料凉鞋,价廉物美。所以大大小小、老老少少,都会有一双。还有个优点,哪里断了,可以用薄铁片烧热了再粘起来。当然,对于这凉鞋,印象最深的,竟是脱下鞋抠石子。石子常常嵌在凉鞋的脚后跟,走在水泥地上,咔咔咔!

      当然,到卖球鞋的地方,所有的人都走不动路了。乡下土话,不论是绿色的解放鞋,还是白色的运动鞋,人们都叫球鞋。

      现在被称为民工鞋、劳保鞋的“解放鞋”,在当年是作为进城或走亲戚穿的高档鞋,破了都会拿到修鞋摊那里修补后再穿。

      而白色的运动鞋,简直是那时的时尚。穿在脚上,走路都会情不自禁地抬高点。而对于穿着高帮回力鞋,更是满眼的羡慕嫉妒恨。

      我的第一双白球鞋,可能要到小学高段,或者初中低段。那时,白球鞋穿得小心翼翼,就怕上学时还晴空万里,放学时就大雨滂沱,担心泥路上无处安放的白球鞋。

      那时,在周未天晴的日子洗白球鞋是头等大事。拎着鞋子,拿着长板刷、肥皂,蹲在井边专心致志洗鞋面、鞋底,还有鞋带。洗好后,涂上白鞋粉,摆放在向阳的水泥台板上或阳台上晾晒。总能让白球鞋破茧重生、焕然一新。当然,后来白鞋粉换成了白粉笔头,效果依旧。

      那时,白球鞋硬是穿了好几年,陪我渡过了整个青葱岁月。以至于前几年搬家,翻出一双泛黄的白球鞋,楞是坐在那里对着这双破鞋子,发了半天的呆。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