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教学的一点感悟
诗歌教学的一点感悟
文/今夜有风
诗歌,不好学,更不好教;诗歌难教,这是一线语文老师的共识,尤其是现代诗。
幸好,中招考试不考现代诗。
听完李海林校长的讲座,我最大的感受就是:课堂的设计活动,一定要实实在在的,没必要哗众取宠!我最感兴趣的是诗歌是用来干什么的,功能怎样以及学什么、学到了什么这些问题的探讨。
针对这些问题,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我还是坚持我的三点做法:求整、求简、悟意。因为我觉得这三点做法与李校长的讲授比较吻合,只是没有他的那么深奥和全面罢了。
初中语文教材中的古代诗歌大家都耳熟能详,记忆尤深;可现代诗歌又有几个人能记全诗歌的名字呢?现代诗歌难学,关键在于难讲,一旦真的讲透彻,诗歌就如同水煮,淡然无味!无论是古代诗歌还是现代诗歌,我觉得应该抓住一个重要的原则去施教——“取意”,它可以理解为三个要点:求整、求简、悟意。

所谓“求整”,就是整体上去把握诗歌,不要肢解。古代诗歌的意境与渲染的氛围往往贯穿全诗,是一个整体;现代诗歌,诗人多用意象,不惜叠加意象,笼罩全诗。这种文学体裁的特定形式,无形中就要求我们要立足全篇来把握诗歌。比如《天净沙.秋思》,如果不从枯藤、老树等九种悲凉的景物上认识中心主旨的话,“小桥流水人家”的貌似乐景就不容易把握。
所谓“求简”,就是在赏读诗歌的过程中,要抓住要点即可,面面俱到反而有害!比如《江城子.密州出猎》,善用典故,那么只要抓住三个典故,诗歌的精髓就完全清晰了!诗歌中的东西,该删就得大刀阔斧地删,以简驭繁方是上策。

所谓“悟意”,说白了,就是解读诗歌的时候,不要停留在字词的表面,应该去追寻文字背后的深层内涵。教诗,像极了欣赏优美的音乐,听的最多的,是自己的直觉,是自己蕴含其中的人生体会,甚至是一些连自己都说不清、道不明的东西。领悟其意境就尤为重要,可以赏析重点句子,可以找相同的诗歌做参照物,以诗解诗,等等;方法和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但中心只有一个——求意!

所以,“取意”是诗歌教学的一个重要原则.在实际的是个教学中,人尽其法,去点拨学生的想象空间,让更多的学生轻松地学会诗歌。
这是课堂讲授的一个思路,说不上设计;其实,这也很好的解决了学生学什么的问题。学生学到的知识,应该通过检测来体现,而不是理解了就万事大吉,还要组织成语言准确地表达出来才好,也就是我们最后要求的“落实”环节!
诗歌,无需讲的太多,我们要做的是引领,而不是满堂灌输。
引领到位,学生即可悟透,再引领他们落实就属不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