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中有风景,眼前无是非
日更第79天
“没什么,我就是看不惯她那做作的样子,看不惯她显摆炫耀,看不惯她油嘴滑舌,看不惯她吹牛嘚瑟,……”
生活中,你会经常遇到看不惯的人和事吗?
当看别人不顺眼时,到底是什么心理在作祟?
想要克服这种心理,又该从何做起?
1多姿多彩,才是世界的本质
万千世界,无奇不有,勾勒出了丰富多彩的模样。
著名哲学家罗素说:“须知参差多态,才是幸福的本源。”
如果天空永远只是蓝色,我们便无法看到绚丽多彩的黄昏和晚霞;
如果所有花朵都只有一个颜色,我们便看不到姹紫嫣红的春天;
如果所有人都一个样,那这个世界该有多无趣?
老子早就道出了这个本质:“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
世间唯一保持不变的,就是一直在变,保持多样而共存。
看别人不顺眼,本质来源于不认同,即观点或意见的相左。
其实,大多数事情本无绝对的对错之分,每个人的认知都来源于各自不同的生活经历和体验。
把自己的价值观当唯一,甚至固执地要求别人按照自己的标准行事,只要跟自己不同,便看不惯,这是狭隘和局限。
正如,在正常人的认知里,一年有四季,众所周知。可蚱蜢春生秋死,一生只经过三季,从没见过冬天,在蚱蜢的认知系统里,一年也只有三季。
相传,这是孔子弟子子贡和蚱蜢化身的绿衣人之间的故事,却说的颇有道理。我们讽刺别人:“见识短,不跟小人计较。”
但反过来想想,是不是自己眼光狭隘而不自知呢?
越成熟理智的人,越能看到世间万物的多面性,便越能包容和尊重他人的差异性。
正所谓“君子和而不同”,在具体的问题上不必奢求一致,但却不妨碍彼此之间互相欣赏。
北宋两大名相都有此胸襟。
司马光,保守派。王安石,改革派。
两人互为政敌,彼此都认为对方的主张荒谬至极。
司马光落魄时,皇帝让王安石评价司马光,王安石对其人品、能力、才学都给予了高度的赞赏,司马光因此得以全身安然而退。
后来,王安石遭到弹劾时,皇帝寻问司马光建议,他恳切地说:“嫉恶如仇,胸怀坦荡忠心耿耿,有古君子之风。”
后人将他俩的这段渊源美誉为“君子之争”。
有利益之争的人尚且能如此,更何况在生活中,看不惯的大多是无关紧要之人呢?
2心中有风景,眼前无是非
曾有学生问王阳明:“花在深山中自开自落,跟我的心有什么关系吗?”
王阳明答:
“你没看到这花时,花与心同归于寂,你来看它时,花的颜色一时亮白起来,你说这花在不在你心外?”
眼中所见之物,其实是内心之物。
也就是说,当总是看别人不顺眼,觉得别人全身都是缺点时,这些缺点也存在于这人身上。
这在心理学上叫“投射效应”。
诗人苏轼与僧人佛印是好友,有一天,他们一起坐禅。
苏轼问:“在大师眼里,我像世间何物?”
佛印答:“像一尊佛。”
苏轼打趣道:“但我看你倒像是一坨牛屎。”
佛印笑而不语。
苏轼认为自己占了上风,一回家便得意地跟妹妹说起这事。
妹妹听了噗嗤一笑,说:“哥哥,佛家讲究佛心自观,心中有佛,所见皆佛。”
有什么样的心境,就会看到什么样的人和事。
眼里有光,目光所及皆是美意;
内心无花,似锦繁花与荒芜无差。
当一个人这也看不惯,那也看不惯时,就该审视下自己,是否将生活过多的关注点放到了他人身上?
将自身的价值感寄托在别人的行为和看法上,不就等同于将幸福放在别人的手上吗?
看不惯他人,觉得无法理解他人,甚至因此看低别人,通过这种方式获得的优越感,随时都可能崩塌。
因为在产生优越感的那一刻,就已经暴露了自己的短板。
人的满足感最可靠的应该来自于内心的丰盈,若是心中有风景,懂得不断扩展自己的眼界,拥有百态的心境,便能看到百变的风景,眼前自然无是非。
3最高级的修养,是尊重别人跟你不一样
时光易逝,与其将时间耗费在看不惯他人上面,不如转头完善自身。
因别人的生活不符合自己的标准,去横加指点,甚至要求别人应该怎么做,这是在要求别人满足自己,是一种自私。
看不惯的背后,有一颗强求的心。
殊不知,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方式和选择,都是“不一样的烟火”。
说到底,还是修养不足。
有修养的人,很少认为自己才是正确的、高级的,因为他们同时尊重他人的努力和选择。
著名哲学家伏尔泰说得好:“我不同意你说的话,但我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利。”
经常听到有人在吐槽:“三观不同的人在一起,实在是太累了!”
什么是三观不同?
是你喜欢吃榴莲,而我讨厌那个味道?
是我觉得某部电影有趣,而你觉得一般般?
不是的,
是你喜欢榴莲,我看不惯,说真恶心。
是我喜欢那部电影,你看不惯,说真没品味。
因看不顺眼而去贬低别人喜欢的东西,本身就是一种情商低的表现。
看不惯别人小气时,不妨先反省下自己是否也有小气的时候。
看不惯别人颓废时,先反思下自己是否也有丧气的时候。
……
看不惯别人之前,先把自己的生活过好。
学会“以责人之心责己,以恕已之心恕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