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怀念的年味,是什么味儿?

2021-02-13  本文已影响0人  c93984846c0c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每逢过年,网上都会充满着这样的论调:现在的年没味儿了。然而,现实中很多人还是会抢票赶着回家,值得思考的是,同样一拨人,一边抱怨没年味一边远离年味,造成这种分裂的是什么原因呢?我们怀念的年味,到底是什么味儿?

一、为什么一边抱怨没年味,一边又远离年味

1. 线上拜年

每近年关,各大互联网公司卯足了劲儿,为吸取更多人群关注与参与,狂撒几个亿,竭力营造浓浓的过年盛况。我们在线上集福、点灯笼、贴春联、送祝福,转发分享,邀朋唤友,玩得不亦乐乎,而现实中又吐槽“唉,好讨厌去拜年啊”。

在玩这些活动的时候,我感到无比的空洞,我转发给好友的那一瞬间就突然后悔了,不仅陷入思考:难道就为了那几块钱吗?显然不是的,是为了有一个理由转发出去,换言之就是:我想和你说说话,我想和你分享祝福。

线上拜年通过这种方式给人与人之间搭建了沟通的桥梁,另一方面却扩大了人际关系的无聊与乏味——我们已经到了这种需要借助某个平台活动来联系的程度了。由此可推下去,就算不是过年,放在平常,你是否经常会收到“帮我砍一刀”“帮我叠个楼”之类的沟通?互联网社交为沟通提供了便利,却没能增进人与人之间的友谊。

如今这个世界是一张大网,而我们每个人却活在自己的茧里。

2. 线下尴尬

作为一个“原年人”,对这一点是深有体会的,无论是在广州,还是在老家,我都感到现在的过年,真是无比的尴尬。

前几天,我刚出门,就看到隔壁楼道出来的一个男生被阿姨问住了,阿姨是广州本地人,用粤语问男生:靓仔,你怎么还在这里?你不回家过年吗?你老家是哪里的?

阿姨一连问了三个问题,那个男生竟没有回答,兴许是没听懂粤语,就默默走开了,我也赶紧关上大门,快步走开了,生怕那个阿姨上来以同样的问题问我。

这是我第一次在外地过年,每天写写东西看看书看看电影,本想找熟人一起过,但是想了又想,兴许他们有各自的计划呢,我这样去问,会不会显得唐突呢?就算真的一起过年,难免会有尴尬的,就像上面说的,我可以跟你在微信上聊得很嗨,但放到线下就放不开,索性还是一人过吧。

在家过年的时候,早上一村子老老少少男男女女会到祠堂供奉祖先,我们要很早起床洗漱打理,以最精神的面貌去见祠堂拜年。从我家到祠堂有大概5百米的距离,一路上会遇到不少同村人,对于这种一年就见一次面的人,我迎面就说一句“新年好”,有时候对方回一句“新年好”,有时候没听到,或者笑笑,我也笑笑,但是这迎面而来的尴尬总会让我心口一酸,难受得很。

我和弟弟妹妹进入了祠堂,和一村子人挤在一个十几平米的地方,香火缭绕,吵吵闹闹,长辈之间断断续续聊着一些如何赚大钱的生意,年轻的同辈之间没什么话,各自捧着手机,小孩子可热闹了,窜上窜上,嚷嚷着要红包。在外打拼的年轻人,一年一见的生疏,聚在一起三两句话聊完“在哪工作做什么”,后面就不知道聊什么了,这一点年轻人比老一辈更警醒,当然不会主动问你年薪多少,有没有男女朋友,什么时候结婚。大家都一样,何必相互为难呢?

3. 代际隔阂

长辈干预自己的婚姻、工作以及交际,这应该是大家吐槽最厉害的。过年回家,总免不了要面对家人及亲戚的四大酷刑拷问:在哪工作?工资多少?有对象没?什么时候结婚?每一个问题都问得你身心不适,严重者可能会语无伦次,开口大骂了。

先说说父母。

成年以后,父母对儿女最大的期盼是什么?这个问题我问过我爸妈,他们都说是早点成家。我之前在知乎回答过“为什么父母希望子女总是要结婚?”,中国的很多父母对于子女结婚的考虑无非这三点:

(1)有人疼有人爱:儿女是父母的心头肉,毕竟人的寿命有限,他们不能伴你一生,就是渴望你被爱,被呵护,就像他们对待你一样爱你。

(2)必须传宗接代:对于大多父母来说,生孩子宜早不宜迟,多子多福最好了,起码儿女双全,不结婚就是有病,结了婚不生孩子就是病入膏肓。

(3)有家才算圆满:无论你走到哪里,看过什么风景,有多大的见识,赚了多少钱,取得了什么成就,你没有一个家,你就是一个光棍,一个没人要的女人,你有钱有本事有什么用,还不是一个人孤零零。

当我们被困于父母的催婚,还能有什么心思过年吗?

刚拿好筷子,准备吃饭,他们说“差不多就行了”,你放下筷子,心里无数次问自己“差不多是什么?为什么要结婚?为什么不等等爱情?我会遇到爱情吗?一辈子不结婚会怎样?

在背负工作高压与情感孤独之下,婚姻一再往后拖延,已婚的有“离婚冷静期”,那么未婚的,是不是应该有个“婚前冷静期”呢?

再说说亲戚。

很多人会烦三姑六婆对自己的干扰,一是直接打击你,二是通过父母间接打击你,当然,这里所说的“打击”是他们口中的“为你好”。

根据朋友们的吐槽,家里边的亲戚会拿你来跟自己的子女比,比工作比对象,凡是可以拿得出手的,就会将你比下去。还有就是会给你的工作、对象、前途等各种建议,希望你听话,顺从他们的期望,活在他们眼皮底下。

很庆幸我家的亲戚没有像大多数人说的那样烦人,我很少与亲戚往来,我社恐,但我是那种选择性社恐,社不社恐,我看人。在朋友之间可以玩得很好,在亲戚周围我就真的呆若木鸡。父母在和亲戚聊天,我就当个背景墙,偶尔被cue到就回几句。

4. 攀比盛行

回家之后,“攀比”这种无形的杀伤力在各个角落里穿行,长辈与长辈之间,同辈与同辈之间,都在有意无意地攀比,这也就大家所说的没有了人情味,只剩金钱味。

二、我们怀念的年味,是什么味儿?

1. 温暖的人情味

你给我一根番薯,我还你一个芋头,我们无比怀念以前人与人之间热乎乎的人情味,从家里端一碗饭到邻居家边吃边聊天,邻居将自家锅盖打开给你舀一勺菜,顺便搬个凳子让你坐下吃。

2. 家里做的美味

以前会一村的女人挤在一口井旁洗粽子叶和淘糯米,大家有说有笑的,讨论着包多少,放什么馅,我们小孩子就在一旁定定看着,心里其实着急得很,恨不得她们不洗了就直接包,闻着粽子叶口水都能流出来呢。

等到妈妈包粽子的时候,孩子会一直守在旁边,偶尔出去溜达一下,但没过多久就跑着回来看看粽子有没有包好。粽子包好下锅之后,又守在灶台前,几个小时寸步不离,妈妈又气又笑,实在没辙,捞一条小粽子掰开递给直流口水的孩子,说“小心烫嘴啊”。

长大之后,已经没了那个味,这是成年之后的代价,已没有心思去享受,而是要思考年后的出路——怎样才能为家人提供更好的物质条件。

在外吃过无数种美味,但没有一种能够像小时候那样令人久久回味。

家的味道,会贯穿一生,而由贫苦的童年初尝,不管往后吃得多好,再也找不到以前那个味儿了。

3. 和伙伴的趣味

网上有一句调侃无比真实:小时候是在过年,成年后是在渡劫。

小时候过年是最开心的,穿新衣,领红包,放鞭炮,从这家窜到另一家,从这条村溜到另一条村,小时候的红包很小,几毛几毛的,几块几块的,封在一张用剪刀裁作的红纸里,打开的时候要格外小心,生怕会扯坏了里面的钱。

现在红包都会有各种好看的图案与祝福语,而且今年微信上线了可自制的微信红包封面,可以说,发红包这事让很多人商家变得有利可图。花样多了,反而只看钱了。现在很多热门的东西,无外乎都是指向钱。

感慨万千,写了那么多,我这个“原年人”已经后悔没回家过年了,今年因为要手术的事情没有回家,除夕那天和家里视频,边吃饭边聊天,眼泪汪汪,好想家人。

曾经,妈妈说过一句让我印象深刻的话:你们回家之后,家里的饭感觉变香了

这是在外地打工的我回到家听到的最催泪的话之一。

年味已远,愿家常在。

祝各位过年好。

我是青争,文章发于公众号:敢问。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