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明心学与格物三视角并译
阳明心学与格物三视角
作者:石宏博
前言:
前一段时间参加了于天罡老师组织的关于阳明心学的优点与不足的讨论的沙龙,在沙龙上,我做了关于阳明心学产生的历史背景以及其产生原因的论述,因为种种原因,关于致使阳明心学产生核心要义的格物部分,未及表述清楚,今天在下面的文章当中,我将做出我的论述,一孔之见,不妥之处,敬候指出。
正文:
“阳明心学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华,也是增强中国人文化自信的切入点之一”。一一负责人。
中国历史上经历过几次丧乱,中原陆沉,神州陆沉,几次发生,所谓“丧乱有遗经”。有一些关于儒家道统的核心的部分要义,至少具体到一些地方上的传承,在一定的时间内是存在缺失的。
关于《大学》这篇文章,这篇儒家经典的所承载的部分要义,其中,最核心也是最基础的格物而后知至,这一理念,我个人认为阐述的还可以的是真德秀的《大学衍义》。
这本书在明朝的时候并未失传,但是具体到某一个地方,某一个学术流派,可能就接触不到。它的目录(格物致知部分)是这样的:
明道术之目有四
曰天性人心之善
曰天理人伦之正
曰吾道异端之分
曰王道霸术之异
辨人材之目亦有四
曰圣贤观人之法
曰帝王知人之事
曰奸雄窃国之术
曰憸邪罔上之情
审治体之目有二
曰德刑先后之分
曰义利重轻之别
察民情之目亦有二
曰先灵向背之由
曰田里戚休之实。
可以看出,它集成了至明代,一些关于治国理政的知识与认知。但是他在这里面把人也归到了物的范畴里面,我个人认为,这不是格物的本意。
那么格物的方式方法到底是当时封建文官的不传之秘?还是到了明朝的时候,这种方法已经失传了呢?这些我们都已经不得而知了。
今天在这里谈谈我对于格物的理解。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 《道德经》
中国道家认为,道先天地生,可以为天地母。它源源不断地供给着物质的生成,为万物源头。
在人类社会当中,观察物资的产生流动,同样有一个源源不断地供给着物资生成的源头,它就是劳动(资源的获取,加工与修正)部门。
而物,在人类社会的存在。在劳动部门叫做生产资料,在流通与分配部门,叫剩余物资,也被称之为财富、利益,货币也被称之为一般等价物。
物资与资源在人类社会当中流动,与之伴随着的是人类的生产、生存、生活活动,观察这一过程,体察这一过程,体会这一过程,就可以得到对于人类社会生产、生存、生活的一般认知。
前些年,有一部电影叫《上帝也疯狂》,我大概是在七八岁的时候看到的,印象比较深刻。
在原始部落当中,一个从天而降的可乐玻璃瓶子,由于可以吹奏乐曲,磨蛇皮,本身又很漂亮,能够给人带来喜悦与甜蜜。这种喜悦与甜蜜的感觉就是享有利益的感觉。围绕着这个可乐瓶子如何分配的问题,这个部落爆发了,严重的内耗,与争斗。
看似诙谐荒诞的故事。
其实,蕴含着人类社会生存、发展的内在逻辑。
对于一个社会来讲,如何统筹整体安全与发展利益的关系,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种族生存的根本问题。而对于一个人来讲,如何安排自己的生存与利益,也是一个人安身立命的根本。(这里面的事情很多,也很复杂。每个人站在自己的经历,认知与社会位置上,都可能有不同的看法,这也是事实。)
而这些都可以通过格物,来达到一定程度的认知。
以上是格物的第一个视角,宏观上,物在人类社会当中的流动。
陈平当年在村子里面分牛,根据老人,孕妇,孩子的不同口味和壮年人,青年人的不同需求分配牛的不同部位,让大家都合意能接受,这算不算格物?
萧何当年主管粮食后勤,将粮食用特殊的方法封存,保证刘邦每次失败之后,都有东山再起的资本,这算不算格物?
用市场化方法,运用市场制度,引导社会剩余资产流通,社会剩余资产的有序流动,催生出蒸汽机,纺织机等近代生产资料,这是格物知至以后的高级运用。(中外,本质上没有太大区别)
这是格物的第二个视角,具体的物的保存与(流通)分配。
当年神农尝百草,燧皇燃起薪火,以至于近代科学技术的兴起。这些都是格物考察的第三个视角,物的具体的操作与本身的性质。
这三个视角不是完全独立的,有可能在某些条件下是相互叠加的,要根据具体情况,采用具体的视角进行观察,进而进一步体察与体会。
以上是我对于格物的理解。
阳明先生当年困于对于格物而后知至的理解,我想,这与当时特定的历史环境与时代走势有关,所以不能苛求。理论,不是关闭了真理探索的大门,而是开辟了探索真理的路径。
让我们从传统的黄老之道看一看,心,善与恶这些概念。
心者,君主之官也,一身之主宰。
而善恶,从黄老的角度上来看,黄石公《素书》当中明确指出,义者,赏善罚恶,以立事立功。而《韩非子》当中说,赏(德)与罚(刑)是君主的二柄,君主专此二(权)柄,不可以假于旁人。
(在韩非子的说法当中,我们还可以看到,德以文官系统为主,刑以治安武将系统为主,这里面的事情很多,我就不详细展开了。)
而善与恶,在这里是建立在事功的基础上的。
什么是功?人做事情往往是先有一个理论,然后经过实践检验之后,得到一个结果,这个结果是正向的,对我们的目标有帮助的,我们立一下,标记一下(树立一下榜样),这就是功,当然,由于时间的存在,这个功,也是一个动态的系统。
什么是善,什么是恶?对我们整体文明生存与发展有正面效应的行为或者价值观念就是善,对我们文明整体生存与发展构成威胁有负面效应的行为或者是价值观念就是恶。
什么是事?每一件事汇集起来,达到一个总体的大事,这个大事就是我们整体文明的生存与发展。
那么,主管正义的是谁?谁能赏善罚恶?答案是,只有最高负责人有权柄这样做。现实生活中,由于事情的复杂程度与数量很大,具体到每一件事的评定,不像我们理论上说的这么简单(还涉及到一个道统问题,这里面我就不说了),我们现在具体的做法,是选择一些基本的正向的行为或者是观念,把它称之为善,选择一些基本的负向的行为或者是观念,把它称之为恶,先确定一个基本盘,所谓治大国如烹小鲜,小鲜,如果来过翻过来覆过去,来回翻就容易碎,然后根据具体的情况(比如说一些大事件),进行相应的分析,形成韬略,再进行具体的行为。而主管正义的人或法,也可以由最高负责人进行授权。
而个人的善与恶,一般情况要符合基本盘的要求,然后根据具体的情况,具体要求,做具体的分析。
那么我们再将阳明心学作为切入口看一看,我们看阳明心学的这四句心诀:
“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
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这里面的格物与我们上面所说的传统意义上的格物(观察,体察,体会并归整物,或物的性质,保存与流通(分配))是不一样的概念,有一点格斗的意思,与物欲格斗,最终,妥善处置自己、他人与物的关系。
阳明先生生存的时代,官场风气恶化,文化生态堕落,大部分士子们脱离生产,脱离生活劳动,沉沦在物欲与肉欲当中,难以自拔,封建士大夫们,贪得无厌,皇帝为了自己的升仙大梦,一味敛财。
对于一个内心有操守的人(守仁)来讲,这个时候大部分人处理物欲与人际的方式方法,是与自己(守仁)的内心背道而驰的,这种矛盾对立是尖锐的,也是痛苦的。
阳明先生之学,其积极的一面在于,面对物欲时要守住自己的内心良知,并以良知为基础,践行知行合一,从而达到淑世之道,而良知的根基在于善恶的分辨。
但很可惜,可能阳明先生对于黄老之道并不是十分的熟悉,有可能阳明先生对于世间上的善恶并没有达到一个通透的观念,所以具体到阳明心学的应用层面,阳明先生,大部分时间都是含糊其辞。
好了,这篇文章就写到这里吧,苏东坡在《喻日》当中提到,对于没有见过太阳的人,又怎么跟他比喻太阳呢?同样,对于没有达到道的境界的人,又怎么去跟他比喻道呢?道可致,不可求,是说道的境界是自然而然达到的,而不是灌输来。对于一个人一生的根本,一个人一生的追求,这样大的事情,不可以通过灌输来达到目的,而需要他自己在生活当中用心地体察,体会,才能够有所成就呀!所谓的不言之教,说的就是这种事情。
理论,从来不是关闭了探索真理的大门,而是开辟了探索真理的道路,文化,从生活当中脱胎,然后经过酝酿,回归到生活,最终以文化人,治世治人,传承并延续文明体系。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中华民族文明历史,源远流长,有过苦难,也有辉煌,在苦难时,因为仁人志士以己身为薪,延续文明薪火,所以不曾完全绝望,在辉煌时,因为仁人志士,懂得福祸相依的道理,所以不曾完全放纵。今天,站在新的历史关口,愿我们能,延续文明薪火,不负炎黄之名,同时,能找到属于自己的幸福。
后记:
这篇文章断断续续写了两个星期左右,前后大改不下四五次,主要原因就是对宋明清理学,还有心学,不是下过很深的功夫(主要原因是,近代以来,革新人士对于理学的抨击,让我心存忌惮),这篇能写出来对我个人来讲,也是有收获的,对理学与心学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同时,对宋元明清的社会做出了更深入的思考,大体看来,文化文官和吏治,也在一定程度上也决定了历史的走向。好了,话不多说,今天就到这里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