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海国学与传统文化首页投稿(暂停使用,暂停投稿)

从乾隆秘斋到百姓家的窗棂|桑皮纸

2017-12-05  本文已影响0人  云蓝阁

故宫乾隆倦勤斋修复现场

一切都像是传奇的开始。

一切都得从故宫的东北角说起。那儿有一间地处偏僻、曾长期封闭、近百年来都被当成普通仓库的屋子,在一个偶然的机会却成了惊人的发现—它竟然就是当年乾隆为自己退位居住而预建的倦勤斋。如明珠拂尘,如灵光乍现,一个200多年前牵引了乾隆皇帝最后一梦的,“敢与重华拟比肩”的奢华优雅空间呈现在人们的面前。在一切“登峰造极”中,最珍贵的便是一幅营造了“画上庭院”、覆盖了整个房间的巨大绢本通景画。由意大利籍著名宫廷画师郎世宁和他的中国弟子王幼学所作,融会了中国画的工笔重彩技法和西方油画的焦点透视法,鲜活而极富立体感,画中景色和室内建筑浑然一体。

倦勤斋透视天顶画     覆盖面积达170多平米画满了紫藤萝

2002年故宫大修,倦勤斋成为重中之重。这次,一种装裱在“宝画”背后的纸成为聚光灯下的主角。它似乎有着足够的“神秘而特殊”的资质—一举颠覆了“纸是脆弱的”概念。200多年的岁月风雨,连建筑的砖木结构也被损坏多处,而覆盖在破旧墙壁上的巨幅通景画却在这种装裱纸张的保护下,抵御住了时光的侵袭和北方地区四季温度与湿度的剧烈变化,奇迹般地保存了下来。以残存的纸样为“钥匙”,人们鉴定出了它的身份——这是一种以野生桑皮为原料的纸张,极为坚韧,承拉力强。专家一锤定音——要修复倦勤斋,就必须找到这种“神奇”的“命纸”!

上等桑皮纸

然而在大费周折寻遍现代化造纸厂和传统纸乡后专家工作组却沮丧地发现,这种“宝纸”不仅现货已几无可寻,而且制作工艺也似乎从人间蒸发了。而面对苛刻的条件——纵拉5000下或横拉3000下均不破损,耐折度起码要达到6000多次,其他纸都纷纷落马。在漫长寻找和等待后,又一个奇迹般的偶遇发生了,他们终于在皖南发现了一个还在制造着古老桑皮纸的造纸世家,而他们所造的桑皮纸也真的过关斩将通过了各种严格检验。这在当时成为一件颇为轰动的新闻,众多媒体都为这位“走进紫禁城的灰姑娘”所吸引,曾默默无闻于群山中的手工纸一时间名声大盛,各种闪亮的头衔纷至沓来——“拯救倦勤斋的传奇纸张”,“深山中的千年绝技”……

桑皮纸是平凡的,如果说宣纸因其与书画的紧密交织而自成一派阳春白雪,桑皮纸则更融于人间烟火。从元至明这段漫长的岁月曾是其鼎盛时期,不仅遍布南北,价格也便宜。由于其柔嫩、防虫、不褪色、吸水性强、拉力强,上等桑皮纸宜书宜画,宋司马光编撰的《资治通鉴》便是用它来刻印的,河北迁安桑皮纸还曾有“南宣北迁”之誉;中等的桑皮纸则是常用的食物包装纸;而粗制的桑皮纸更是来者不拒,不仅可以用于糊窗、制伞、修缮,还可以在制皮靴时当辅料。其“坚韧不损”的特性也不是什么秘密,在民间得到了充分应用——不仅是极好的书画装裱用纸,元“中统宝钞”、明“大明宝钞”、浙江民间契约用纸、官府粮税、茶、盐引纸(票据),清查户籍、丈量土地的黄册等等用的都是桑皮纸。考古发现的写于公元1266年10月15日的《郑立孙卖地契》已近800年,至今仍无霉蛀现象。江南水乡撑着它做成的油纸伞度过漫长的雨季,而关外苦寒之地则用它糊窗以抵御风寒霜雪。

一个又一个桑皮纸曾经的故乡出现在我的视野中。可以说,当年它正如现在的超市商品,在全国各地都可以买到。河北最为多产,“今府下各纸,亦以桑皮纸为之”。山东十余县曾生产桑皮纸,遍及泰安和今聊城一带。山西桑皮纸也称得上“老字号”。新疆也是它的“领地”,曾是一门繁盛的地方手工艺,1908年斯坦因在麻扎塔格山一座唐代寺院中发现了一个纸做的账本,上面记载着当地买纸的情况,说明在唐代和田一带就有了造纸业。《天工开物》专门记载了和田桑皮纸,发掘于这一带古代废墟中的桑皮纸北确认为宋元之物,清代它曾是衙门的公文纸,长久以来也是传统维吾尔族花帽上的重要辅料。

然而,岁月流转,桑皮纸的辉煌已被风吹雨打去。早在上世纪50年代,新疆桑皮纸便退出了书写用纸的行列,80年代后更是几乎从日常生活中消失了。没有市场和收益,匠人转业,后辈也没有继承这门技艺的愿望。今天除了博物馆中还收藏着全套的制桑皮纸工具以及一两位民间老人在地方政府的“文化保护”下还保留着这一“火种”外,在当年繁盛的和田、皮山、洛浦三县都已丧失殆尽。

可以说,寂寞的桑皮纸是中国传统手工纸命运的一个典型代表——各怀绝技却难逃衰落。研究者告诉我,手工纸的许多特长是标准化、批量化生产的机制纸所无法企及的。今天,很多国家已经意识到了这种民间财富的价值,如日本“和纸”已经在“更美,更新奇,更独特”的新使命下得到了妥帖保护和蓬勃发展,意大利的手工纸作坊也以能抄造超高级纸张为傲,然而中国的手工纸保护仍然蹒跚地走在泥泞遍布的道路上——19世纪晚期现代化机械造纸进入中国后,机制纸大军铺天盖地而来,生产缓慢、规模弱小的手工纸毫无招架之力,特别是近几十年,在经济和所谓“环保”的双重压力下更是溃不成军。上世纪50年代在浙江和福建都还有将近200种手工纸,现在已没人知道还有几种生存着,绝大多数的造纸专业教科书已把手工纸一笔勾销。在昔日的手工造纸中心,乡野中废弃的作坊仿佛是一个叹息,正慢慢湮灭在丛生的杂草中。

所以,曾吸引了媒体和公众眼球的、那拯救了倦勤斋的“神秘之纸”的另一重身份就是曾糊在我们祖辈窗棂上,遍布在生活中的桑皮纸,它只不过是在衰落和漫长的淡漠中,无奈地成为了“传奇”。撰文/余徐     云蓝阁

云蓝君近期准备了一些关于手工纸的文章,陆续奉上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