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分读书社悦读

《明朝那些事儿》之当官的顺序

2022-05-22  本文已影响0人  陆兮

参加科举考进士是为了当官,随着老百姓做官的人越来越多,世俗的名门望族势力慢慢消退,科举进士们形成了所谓的科举势力,也就是后来的文官群体。

这一群体给明朝的政治带来了十分巨大的影响,上可威胁皇帝,下可统治百姓。

先了解一下明朝当官的顺序。

进士一录取就可以候补官员,而举人要当官,就难得多了。他们要参加三次会试,如果还是不能考过的话,就可以到吏部去注册。等到官员有了空缺,就会把这些举人翻出来,选择其中一些人去当官。这个叫“大挑”。

选中的举人就可以当官了,这些举人虽然没有考上进士,但也算是上过榜的,所以他们叫做一榜出身,而进士就叫两榜出身。

在所有的进士中,只有一甲三人可直接进入翰林院,二甲和三甲中挑选精英考试才可成为庶吉士。他们的职责是给皇帝讲解经史书籍,并帮皇帝起草诏书,是皇帝的秘书,权力很大。到了明朝中期,更是形成了不是庶吉士不能当大学士的惯例。

考上了进士对于当时的人太有诱惑力了,而考一个好的名次也有额外的吸引力。中国人讲究衣锦还乡,也就是穿着官服回家。这个时候,排场越大,面子就越大。

古代官员出行要带一大堆人,前面有打锣的、举牌子的开道,有很多学问都在牌子上呢。

如果是状元,那就威风了,牌子上可以写上“状元及第”、“钦点翰林”这样的大字,招摇过市。

二甲和三甲怎么写牌子呢?他们的牌子上会列明“同进士出身”、“两榜出身”这样的字,也是很多人倾慕的。

进士的牌子好写,毕竟见过大世面,那举人怎么办?不能写中进士,也不能写两榜。举人出门的时候,可写的不多,但也有其他的表达方式。

比如是丁寅年江西乡试中举的,就写个牌子“丁寅举人”。如果再在县衙的职位是主簿(正九品),于是第二个牌子就写“某县主簿”。此外还有类似于何年何月被表彰过、有何政绩,都可以写上去,这样显得辉煌一些。

正是由于各种各样的诱惑,使得无数读书人前仆后继,向着官位前进。可当官哪有那么容易呢?前文提到的最后一道关卡八股,又逼退了很多人。

思来想去,还是现在这个社会机会多些。所以,还是努力学习、努力考试吧。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