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友广场想法

靠第六感,还要靠点搜索技能

2018-06-23  本文已影响0人  素年锦时_Jamie

被朋友戏称是FBI和辟谣小能手,因为我还算强大的搜索能力。特别是在了解一个人时,要检索一些信息时,没点靠谱的渠道只能闭耳塞听。

一、当我开始意识到这是一种能力

第一次意识到信息检索的重要性,是我刚开始使用电脑。以前都在电视上看热门的剧,而我当时不知道去哪里看。现在你很容易说,爱奇艺、腾讯视频等等视频网站,b站之类,再傻点百度搜索引擎里的“电视剧”,我也不知道蓝灯,不懂翻墙。

二、了解一个人

暂时不想蹭热度探讨男女之间该不该互看手机的事情。只分享我了解一个新朋友的路线。

1. 如果是硕士博士,第一时间奔赴cnki看硕博论文。看摘要、致谢和附录,学校信息、学号、学习经历、职业方向、一般还有至亲密友,就都了解了。复制学号和姓名去百度或学校官网,可能有彩蛋。

或者在国家图书馆和高校图书馆找到。

2. 实名制的电话号码,关联的信息太多了,支付宝、QQ等等,如果你的各种软件都关联通讯录,“查看通讯录好友”能帮你配对到抖音、唱吧、微博等等地方。反正我用了十年的手机号,就因为在校时组织了一场活动作为联系方式公示在学校官网,一直挂在百度。

3. 如果名字不是太烂大街,去微信、百度、微博搜索,从出现名字的单位公众号上顺藤摸瓜,基本了解工作信息和同事信息。

可能几个软件的用户名都一样,那再去豆瓣、知乎、B站之类,如果喜欢记录生活,豆瓣电影和阅读、加入的小组展现兴趣。

4. 朋友圈。照片的背景里,运动轨迹,生活的细枝末节。

曾经从A的朋友圈蛛丝马迹里发现他卷入chuanxiao;从B的豆瓣影评里看到他的各位前任;从C的手机号搜索到投资的公司;从支教的公众号了解到D前两年的生活点滴;从F的新浪博客里看到趣事,从个人公众号的一个名字里发现他家人的工作单位。

网络时代,很难想象隔着屏幕的对方是怎样一个人。但当在短时间里快速掌握一些信息,就可以避免自己陷入不必要的困境。

三、搜索想要的信息

1. 最近在准备面试的英语,很怕老师看到简历时问专业相关的问题。比如“课程价值取向”“以儿童为中心”,怎么翻译呢?

google翻译和金山词霸能满足日常所需,注意例句的来源是权威的,有些来自“互联网”不一定正确。其中拍照取词的功能,直接用相机对准文字就能翻(准确率一般)。但到了内行的词汇,就不起作用了。又是硕博论文的中英文摘要帮了我一大把,顺便把领域新趋势也研究了,再追到学术领域推荐工具的公众号。

2. 知乎集结了前人的经验,很细的细节都会有人回答。比如作为一个自考生,考研前期啥都不懂,全靠知乎扒来的信息引路。

各类APP都能为你所用。做饭跟着“下厨房”,学习跟着“慕课”,听书跟着“喜马拉雅”,只要找到领域内做得最好的APP。

3. 养成看权威科学信息的习惯,就会知道什么是客观严谨的风格。面对震惊体、内幕消息,凭感觉就识别出来了,都不需要逻辑。看新闻和文件时,前后连起来看,一件事情多个角度看,褒贬不一和争论之间出真理。

4. 还常在淘宝、洋葱发现神奇的生活小发明。

5. 身边的朋友和朋友的朋友,加起来就是智库。生活中不同的人,一直在拓宽我的视野和看问题的角度。

同事问我能不能帮忙翻译一本英文绘本,说是最近新买的还没有中文版,我先去微信搜索到了公众号的中英翻译,再搜索到视频,从其中一个视频的logo找到微博发现是一家专业书店的老板带自家娃一起拍的,加到老板微信。老板还有他自己的资源,比如团购绘本、对接出版社活动,从此正版书最新书都有了。

朋友给我发了一篇教师招聘公告,我马上给她翻出了历年真题和考试形式、报班等信息。

四、信息流通

每次看到“身边结婚的人竟然已婚有家”的狗血新闻;见到考了700的外籍生因为搞不懂中考志愿填报规则而没有公办学校录取;见到不知道怎么开始一个新项目等等之类的问题……各种被收智商税时,我总想,信息税也该拥有姓名。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