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条越来越快的高速列车——期待

2020-08-18  本文已影响0人  野猫行天下

今天下午,为了准备一个会议内容,我重温了一遍罗森塔尔效应(Rosenthal effect or Pygmalion effect)。 这个概念的意思是,权威的期待,可以强有力的影响人和动物。这份影响从心理到行为都产生作用。

比如,学校里,一个班上,老师总是对好学生有更多的期待,对差学生不抱希望。于是好学生的成绩会越来越好,差学生觉得自己也不受到关注,便更加放任自流。这个理论结合最近的经历,我想了很多新的东西。或许这就是为什么优秀的人会越来越优秀。

 

01“人”才是战场,事情不是

一个人的追求,应该着眼于,将自己锻造成什么样的人,而不是获得什么样的物质或者经历。人是实现目标的主体。我们能完成一件事情的条件是什么?是我们要成为可以完成这件事情的人,甚至于成为可以更好更快更稳定的完成这件事情的人。

你的简历被人看中,他想要挖你过去,并不是因为你完成了简历上的这些事,而是因为他们认为你是可以完成这些事,并且继续完成同样高质量事情的人,所以他们想要招聘的是这样的人,而不是有这样经历的人。

人才是主体,事情和过去的经历不是主体。简历上的造假其实就是抬高自己的估价,而没有抬高自己的价值,所以即使因为估价高而被招聘进去的人,如果不是能持续地完成同等价值的事情的人,那迟早也会被认清、被淘汰或被弃用。

 

明白了人才是主体之后,对我们的改变是什么?它将让我们真的感知到我们和我们目标之间的差距。

 举个例子,几年前,我密集的采访过很多人同一个问题,企图知道他们生活的动力来源,包括同龄人、上一辈和下一代人。我问他们,“你们觉得人活着是为了什么?”

同龄人的回答惊奇的一致,他们跟我说,“我想做自己想做的事情”。那当我继续追问,他们想要做什么的时候,他们无一例外陷入沉思,或者只能给我模棱两可的回答。

要达成的事情都是模糊的,何谈努力?甚至连努力的方向都是模糊的。但如果,我将他们的这句话换一下说,“我想成为一个想做什么就能做到的人”。看到这句话,虽然你还是无法知道到底什么样的人会是这样的人,但是至少在我脑子里,我可以连续不断的喷涌出一大堆的词汇来描述这个虽然模糊但还挺具象的人该有品质。

他可能需要果敢、有责任心、有上进心、靠得住、言出必行、超高行动力、沉着冷静、聪明且深谙人情世故、积极主动、乐观向上、百折不挠等等等等。我想你也可以有更多你的理解。或许我们的脑子里不会有一个完全一样的答案,甚至放在现实世界中,它都未必是正确的答案,但是在当下认知的我们相信它至少会接近正确答案。

 于此同时,如果我们能够学会自我评估,经常客观的审视甚至反省自己的行为,我们也能容易主观的定义自己是一个什么样的人。那我们的努力方向就会像“两点之间线段最短”一样的清晰,就是当前的我,和理想中的那个我之间,到底还差了多少?

这个答案无比清晰、明确,是存在客观世界行为上的标尺,甚至于可以量化的;而两个“我”之间的落差感,就是主观世界的前进动力。而这一切的答案,是自己告诉你自己的,并且随着你实践中经验的累积,将不断完善这个答案,并且不断刺激自己。

 我们简单实践一下就很清楚,你今天说“我想要赚很多钱”。那摆在你面前的问题一大堆,“如何赚钱?”、“我还要不要好好工作?还是要辞职?”、“我周末是要去学习还是去社交?”、“我早上要不要早起?”。

一大堆的问题全都是无解的,你可以这样回答自己,也可以那样回答自己,但是你甚至无法信服你自己的答案。人类是种不习惯于面对毫无头绪的问题的生物,所以这些让你头大的问题将让你回到舒适圈,翻个身继续刷刷微博和抖音,然后约朋友吃饭唱K。

 但是如果我们将这句话变成“我想要变成可以赚很多很多钱的人”,那么之后,你自己在脑子里构想那会是什么样的人,比如踏实肯干、细心观察时刻寻找机遇、严于律己不浪费时间、不断扩展人脉等等。

再用这个人的角度去看刚刚提出来的问题,“那个人”都会给你一个清晰明确的答案,即使“如何赚钱”这样的问题,他回答不了你,至少他会告诉你,“我们可以多去看看各种资讯、多和人聊天获得信息去寻找机会”这样的可立刻实施行动方针。你的生活也会丰富起来。

 至此,我们可以实现,不借助外力,自己对自己前进方向的引导。

02第三只眼

在刚刚的论述中,我们至少明白了一件事,当我们明确自己想要成为什么样的人的时候。我们会有更明确且能不断修正的行动指南和动力。但是在实践中,我发现,这件事其实并不足以支撑自己不断努力。实现它,需要做到两件事:

1、时刻明白自己想要成为的人是什么样,

2、时刻对当下的自己做出判断,自己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可惜,人类这种生物的注意力在不经过训练的情况下,是经常容易走神的。于是我们时常忘记自己是谁,自己要成为谁,忘了去审视自己。

正统的解决办法会告诉你要做冥想,训练自己的注意力,让它时刻出现来审视自己,监督自己。我通过实践告诉你这是有用的,不过很多人夭折在“坚持做冥想”、以及“坚持用训练好的注意力审视自己”这两件事上。我只能说,冥想是注意力的训练方法,不是对于初学者来说有效的实践方法。那我们这些小白要怎么办呢?

 至少在我的实践中我发现,我们可以借用“第三只眼”来审视自己。换句话就是说,借用某一个经常影响我们注意力的人的视角时常的客观地审视自己。

 我们都明白一个事实,当我们在有人监督的情况下做事,和没有人监督的情况下做事,对于自律性不高的人来说会出现很大的差别。所谓的“第三只眼”,就是自己给自己假定一位时常在审视自己行为的监督者。

在工作中,有一部分人关心的是,领导或者某些同事对自己的看法;在生活中,我们时常很紧张伴侣或者朋友对我们的看法;在家里,我们或许还会关心父母对我们的看法。那这些能时常影响你注意力的人就是你的“第三只眼”的最好的放置对象。

做法就是,将这些人和自我审视绑定在一起。也就是说,经常借用他们的眼光,来做自我反省。“我现在的行为或者做法,在他们看来,是否能让他们觉得我正在成为自己的偶像?有哪些地方可以做的更好?” 

因为你在很多时候,会很在乎他们的感受和反馈,所以你会在做事的时候经常想到他们。每当你想到他们的时候,就可以同时站在他们的视角来看看自己当下的行为,进行评估并自我监督。 

崇尚个人自由主义的年轻人肯定要冒出来说了,“你真low,你这样活着真累,为别人的看法而活”。我希望在这里说明白这个差异。第三只眼的功能并不是要你去在乎对方对我们的看法和评价,他们的评价和反馈真的不重要,因为那都是即时且片面的。

而且当你面对这样的评价的时候永远这样对自己说,“他们评价的只是当下的我,而我会在未来变成更好的我,他们对于当下的我的评价是短暂的,而且是片面的,甚至于可能是故意带有恶意的。我就是我,并不因为你的评价而改变,我会在自我改变的道路上不断变好”。对自己某件事的完成情况全盘了解的人只有你自己,只有自己可以对自己做出最完整的评价。

 那为什么要设立第三只眼在别人身上呢?因为这些人抢夺了我们注意力,而我们时常忘记自己去审视自己。于是,在大脑中将他们和“审视自己”绑定在一起,用他们作为辅助点来学会旁观自己,学会客观的审视自己。最终养成时刻审视自己行为,并且监督自己行为的习惯。 

第三只眼的其他归属还可以是什么?

1.你很崇拜的,想要成为的偶像

因为你很想成为他,或者在某些方面很想做的想他那样,这本身就是活生生的“想要成为的人”的例子。而且他做到了,可以发你深省为何自己做不到。

2.你自己,“你想成为的那个自己”

站在你想成为的那个人的视角来看自己当下的行为。我们在偷懒的时候,我们经常会有一个声音告诉自己,“放松一下也无所谓”。即使你已经觉察到自己要偷懒,但是还是决定去“休息一下”,因为自我对本我是缺乏约束力的,也就是自己是很容易原谅我们自己的。而你脑子里“想成为的那个人”不会这么容易原谅自己。

3.生活中遇到的,比自己优秀的人

自我改变和提高的路上,我们一定会遇到越来越多厉害的人,那他们可以做到的事情,我们至少迟早也要能做到,因为他们不是你的天花板,而只是你的里程碑。当自己觉得自己不行了的时候,想想面对当下的困难,他们会如何做,“想要成为的人”会如何做,就可以对时常迷茫的自己提出改进方向。 

人是很容易原谅自己甚至包庇自己的动物,所以用第三只眼,学会客观的判断自己,学会面对现实。真实甚至有点残忍的面对并不是那么好的当下的自己,向着自己想要成为的自己一步一步的改进。

 而当我们养成了时刻自我审视的习惯的时候,第三只眼,这个辅助点,就可以被我们丢在一边了。我们不再需要想到他们的时候才审视自己,我们的习惯让我们随时都在审视自己的行为,或者是,我们已经能够随时站在“想要成为的自己”的角度丈量与“当下的自己”之间的差距,并且对于之后自己的行为和心态做出调整。

 

03期待是不断加速的特快列车

到了这里,我希望做一个简单的回顾。

1.我们要实现的梦想不是完成某一件事,而是成为能够实现这个梦想的人。

2.“人”才是战场。我们不是因为做了某些事才厉害,而是因为我们是能做成这件事的人才厉害。

3.我们基于自己的梦想、目标、理想给自己设定一个“想要成为的自己”。这个设定越具体越好,越细节越好。因为我们需要时常透过他的眼睛审视当下自己的行为和心态。并且通过差距,让自己明白自己如何改进才能更加接近成为他。

4.利用第三只眼,养成时刻审视自己、监督自己、判断自己,并且给自己反馈的习惯。

5.利用各种各样的反馈认清楚残酷的现实,知道自己的当下有哪些问题,自己的想法、行为、习惯、认知、品行、人格是否可以让我们成为那样的人。

6.在此过程中时刻给自己做出调整,一步一步的变成“想要成为的人”。

 

经历过这些过程之后,我们可以发现一个很神奇的事情。我们通过自我激励的方式,给了自己很清晰的人生方向和前进动力。而且这样的动力是不会枯竭的,因为我们永远在趋近于想要成为的人,而不会理想化的,在方方面面完全成为他。即使有一天你变得非常接近他,“保持这样的完美”也是另一种动力。

 那么我们是时候回到现实,看看这样自我审视之后,对外界世界会有什么样的影响。我们会变成一个对自己高要求的人,特别是在做事的过程中。我们会希望在某些领域的事情做到非常优秀,甚至于苛求完美。

在职场中,在不断的改进过程中,这样的自我要求会经常让你超出预期的完成任务。因为你总是希望如同“想成为的那个人”那样去完成事情,你会变得更加积极主动的对待工作,而不是应付老板的去做事情。

这样的正向的态度会让你的老板和周围的人开始关注你,并且随着稳定和高质量超预期的产出,这样的期待会越来越大。

 还记得文章最开头的罗森塔尔效应吗?权威的预期会强有力的影响人,从心态到行为。越来越多的正向期待,会使得我们对自己更加严格的要求,并且更加专注于手上的事情和自己的行为。于是,除了自我设定的第三只眼,我们会收获更多的关注,而更多的关注将加强自我对自己的审视。从而形成一个不断加强的正反馈。

 有人说,“优秀是一种习惯”。是因为一旦体验过优秀的人,无法对自己放低要求。无法原谅自己做事情做不好。优秀的人可以把95%的事情做好,5%的疏漏,但是他们会把注意力放在5%的疏漏上。

因为他们自我审视之后,那5%就是他们下一步可以提高自己的地方。他们不需要别人来原谅自己,因为他们自己便无法原谅自己不够优秀,更无法原谅背负着这么多人期待的自己的犯下的小小失误。

 最后,自我的期待,通过自我审视变成了“想要成为自己”对“当下的自己”的期待;只有自己一个人对自己的期待,变成了很多人对自己的期待;从伙伴的期待变成了客户的期待变成了拥护者、粉丝们的期待。

期待会和滚雪球一样不断变大给自己源源不断的动力。而这些动力只是为了让你,让你自己,让你努力提高“你自己”。这样的期待是无法消解的,我们便获得了让自己不断奋斗的源源动力。这会是一条不断加速的特快列车。 

04结语

我用了很久时间去思考自己的人生道路和人生的意义。从一片迷茫,到了解生命的意义,到学会如何最大化自己的生命意义,到抉择自己生命的意义,到我想获得自我的认可,最后到如何给自己动力去走上这条路,并且一直走下去。

这一路的思考花了很长很长的时间。有点辛苦,迷茫又觉醒又迷茫又觉醒,反反复复无数次,很开心自己找到了自己的答案。以上观点均为个人主观观点,并非普世的万能解。我需要时间去验证它,因此分享,与君共勉。至于本文中没有提到的前面的那些部分,写过一部分,但没有全都写完,以后有空再写出来吧。

 

Q&A

1.我就是我,怎么可能改变?

如果你觉得自己无法改变,比如你的偏执,你的性格,那么恭喜你,你一定还没有看过《被讨厌的勇气》这本好书,推荐一下。 

2.为何一定要改变?

并非一定要改变,想要改变只是我的个人选择,仅针对我而言,你也可以选择不变。

 

3.你这么活累不累?

不累,因为是我自己的选择,主动求变。看到自己的进步,我还挺快乐的。我体会过不累的生活,每天在浪费时间中度日的时候,看着视频或微博,刷刷笑笑也就过去了,但每次结束之后我都感觉到巨大的疲劳感,我明白我又荒度了一天,那才是我真正体会的累,如同《生命不能承受之轻》里写的那样,我们需要给自己的生命加一些重量,让它变得厚重一些。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