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少不懂莫扎特,却喜轻言贝多芬
坊间流传着一个关于莫扎特与贝多芬的故事:贝多芬青年时跟随莫扎特学音乐,偶尔也会自己创作一些乐曲,向老师“炫耀”一番。有一次,贝多芬写了一首钢琴曲,在这首曲子结尾的地方,左右手向两个方向张开,而在五线谱的中段,竟然还有一个乐符。贝多芬带着自己的创作去见莫扎特,假意教,问莫扎特中间那个音如何演奏,结果,莫扎特苦思冥想也没有想到办法,无奈地告诉贝多芬,谱子有问题。结果,贝多芬俯下身子,用舌头奏响了那个孤零零的乐符。
莫扎特一生都很乖巧,在为人处世上中规中矩,绝不会越雷池一步。而贝多芬则完全不同,他向来“平交王侯”,“爱自由胜于一切”。论音乐作品,见仁见智,两个人所擅长的领域既全然不同,自然没有高下之分。而贝多芬鲜明的性格、与俗世格格不入的形象,却似乎更吸引人,更符合叛逆、激进的审美。
贝多芬雕塑贝多芬的作品,热情、狂放,“命运”的动机无数次地出现在他的作品中,“我要扼住命运的喉咙”般的呐喊,响彻琼霄。他的情感,一生都如此地炽烈,以至于《命运交响曲》可以被全世界不同国家、不同种族的人轻易拿来,昭示自己的“倔强”——1942年底,当日军偷袭珍珠港成功、向美国全面宣战之时,日本天皇便选择了这首交响曲,以“激励”大和民族的“武士之魂”。
相比之下,莫扎特显得安静、优雅,缺少存在感。如果说贝多芬是绝不妥协的革命者,那么莫扎特就像一个活在象牙塔中的少年,两人虽为师徒,性格与为人处世上却截然不同。对于莫扎特,有人曾形容说,如果他死后下到地狱里,撒旦有幸听到他的音乐,应该也会会心地笑出声来吧。
电影《古惑仔4》里,张耀扬饰演的大反派,穷凶极恶,可却偏偏喜欢一家以莫扎特的音乐为背景的酒吧,真是“铁汉柔情”。相比之下,正义的山鸡与浩南,就显得粗俗了。
从胎教到耄耋,莫扎特优雅沉稳的曲风,适合几乎所有年龄段的品味,除了短暂的叛逆青春期外,莫扎特这个名字就等同于欣赏。而那段短暂的叛逆青春期内,或许是因为贝多芬的不容于俗世,才显得那样弥足珍贵。
阅历渐长,便觉叛逆的青春期虽然是生活的一部分,却显得有些不堪回首,真是“痛饮狂歌空度日,飞扬跋扈为谁雄”。回头再看那时候听的贝多芬,有多少是欣赏呢?更多的,恐怕是借他的孤傲来彰显自己的不羁与叛逆吧!
年少不懂莫扎特,不懂平淡谦和的力量,却言必贝多芬来“炫耀”自己的叛逆,真是“佯狂究可哀”啊!年近而立,渐渐懂得莫扎特优雅背后的力量——能让撒旦笑出声来的音乐,世间的喧哗与躁动,有哪样无法平复呢?
象牙塔中的少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