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

我为什么要“学无用的知识”

2018-04-28  本文已影响237人  William孙筱奇

“学无用的知识,做自由的灵魂。”这是一句可以触动心灵的话,也很欣赏“自由而无用”的生活态度。我想通过分享一篇故事,一段经历和一项实验,展开讲一讲我为什么要“学习无用的知识”。

一篇故事

一天晚上,一支游牧民族在野外准备扎营休息,突然一阵强光笼罩大地,他们殷殷期盼,恭候神明的到来。 神开口说道:“你们明天沿路要多捡一些石头,放进马鞍袋里,到了晚上,你们会非常快乐,却也非常后悔。”说完,神便消失了。牧民们非常失望,因为神没有带来想象中的财富与长寿。

虽然有些不情愿,但隔天他们还是遵照神的旨意,随意地捡了些石头放到马鞍袋里。到了夜幕降临时,他们果然非常快乐,也非常懊悔。因为那些石头变成了一颗颗的钻石,他们一边快乐地拥有这些意外之财,却也后悔当初没有多捡一些石头。

这是很久以前接触过的故事,其实故事主旨并不是用来鼓励学习的。但是我却认为这是对学习无用的知识的最好的注解。因为今天的无用的石头会变成未来的钻石。

我的石头变钻石的时间间隔是5年。请看下面一段真实经历

一段经历

我在2007年DX工作的时候,参加过一次Excel的培训。那次的培训不是通常的Excel技巧,而是聚焦于如何使用Excel建模解决实际工作问题,内容涉及到了模拟运算表,规划求解等数据分析工具。

时间一晃就是5年,期间我没有机会用到那天学过的Excel内容,2007年那天的时间就像花在了捡石头上面一样。直到2012年下半年的一个项目,在成本的分解方面遇到了难题,一直在苦苦寻找合适方法。突然我灵光展现般的隐隐约约回想起那次学到的单变量求解(Goal Seak)也许可以。接着花了几分钟时间百度相关的知识和操作,在Excel表中建立了模型,于是一切难题迎刃而解。此时5年前的石头终于变成了钻石。

除了我的亲身经历验证了“石头变钻石”的道理,其实这是有科学依据的。请看下面的认知地图(Cognitive map)实验

一项实践

认知地图 (Cognitive map) 实验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爱德华·托尔曼(Edward Chace Tolman,1886年-1959年)的“认知地图”是其符号学习理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指在过去经验的基础上产生于头脑中的某些类似于一张现场地图的模型。托尔曼坚持认为学习在本质上是位置学习,在他看来,动物在学习过程中不仅习得关于目的物的意义,也习得关于刺激情境的意义,因此他设计了一个十字型的迷宫(Maze)来证明这一点。

1930年托尔曼等人设计了一个实验,研究白鼠在学习迷宫过程中,食物对学习的作用。他将白鼠分为三组:控制组 Group C 面前有一个非常复杂的迷宫,在迷宫的尽头有食物的刺激;实验组 Group N 面前同样有一个迷宫,但是在迷宫的尽头什么都没有;实验组 Group D 是延迟奖励组,前10天只有复杂的迷宫没有食物,之后才开始给食物奖励。

实验结果,控制组 Group C 的老鼠在大约第14天的时候,其穿越迷宫的速度快到几乎不能再快了,而且在这个过程中,也可以感觉到其穿越迷宫的速度有明显的提升,这说明食物刺激是有明显效果的。实验组 Group N 的老鼠穿越迷宫的速度几乎没有变化。实验组 Group D 前10天也几乎没有变化,可是当食物刺激出现的时候,只花了3天时间就达到了和 Group C 一样的速度。 托尔曼认为, Group D 在开头10天的练习中虽不给其食物,但在每次练习中同样地探索迷宫的每一部分,形成了认知地图,不过未表现在外部行为中而已。托尔曼把这种现象称为“潜伏学习”。它的效果正是有机体在追求目的时运用已有认知的结果。通过这个实验,托尔曼证明了位置学习比反应学习迅速而有效。

一块块的石头可以变成一颗颗的钻石,是因为无用的知识对于构建整体知识架构有很大的作用。当某个特定阶段需要那些“无用”的知识时,这些知识就会爆发中它们的价值。

就写到这里了,我要去“捡石头”了。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