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全凭静中得,静坐的历史来源
2019-10-08 本文已影响0人
太极阐教
道家有云:”大道全凭静中得”。
打坐不但可增长功力及养生疗疾,另外还可以开悟增智、顿悟宇宙人生大道。
我国传统的打坐养生功法实际最早可追溯到五千年前的黄帝时代,据《庄子》一书记载,黄帝曾向名叫广成子的人询问学习长寿之道,广成子说:”无视无听,抱神以静,形将自正。必静必清,无劳汝形。无劳汝静,乃可长生。目无所视,耳无所闻,心无所知,汝神将守形,形乃长生。”
《老子》一书中,提出了“虚其心,实其腹”的观点,而这正是后世的静坐方法的宗旨。在战国时期的《庄子》一书中,则提出了一种叫做“坐忘”的静坐方法。战国时期流行的方仙道,也提倡用静坐的方法来修身养性。
不过,说到静坐的起源,我们不能不注意到中国古人的一种特殊的生活方式,即古人在平时休息或接待客人时,并不是像我们现代人一样坐在椅子或凳子上,而是席地而坐,或坐在床上,这里所说的床,也与现代的床不一样,它是一种坐具,而不是卧具。古人在席而坐或坐在床上时,不是跪坐,就是盘腿而坐。加上古人的生活节奏通常较慢,不像现代人这样,因为竞争或生活压力,常常处于焦虑之中。因此,古人在无事而坐时,便很容易体会到因身静、心静而带来的快感,从而使他们慢慢地发现坐中有真趣,静坐健身的方法便很自然地产生了。
到了汉代,一方面是因为佛教的传入,一方面是因为道教的兴盛,静坐的方法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因为佛教和道教都把静坐作为宗教修炼的方式,虽然具体的操作方式各不相同。到了宋代,理学家如程颐、朱熹等又把静坐作为儒者的一种修养功夫,静坐又受到了社会上很多知识分子的欢迎。
不过,一直到民国以前,静坐更多地还是被看作一种修养手段,与强身健体的关系并不密切。到了民国时期,日本的冈田式静坐法传到国内,受到国人的关注,静坐始被人们视为一种健身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