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文章]论“仁”
2021-04-15 本文已影响0人
旅游学院20地本
旅游学院20地本龙林萍
时代大潮,浩浩汤汤,回首中华上下五千年,给我们留下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神财富,“仁”字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春秋战国时期,孔子提出了“仁”,“仁”体现了人与人之间彼此相爱的伦理关系,“爱人”作为最基本的社会关系准则,构造了仁学的思想体系,成为整个儒家文化的中心范畴。
什么是“仁”?仲弓问仁,孔子说:“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而面对樊迟第一次问仁,孔子则说:“爱人,知人,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然而面对樊迟的二次问仁,孔子却又换了一种回答,“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我之前想,为什么孔子对于他二人的回答不尽相同,是因为孔子偏心吗?不,因为他二人所处的环境不同,面临的情况不一样,因而“仁”有了不一样的解释。孔子所处的是一个什么年代呢?礼乐崩坏,而孔子的理想是什么?恢复礼乐,礼乐是什么?礼节和音乐。孔子的核心思想就是“仁”,认为“仁”就是“爱人”,而“仁”的施行应以“礼”为规范,宣称“克己复礼为仁”。
通过樊迟,仲弓问“仁”,也让我们明白了“仁”的真谛,在家恭敬有礼,符合孝悌,办事认真严肃,与人交往诚实守信,不强迫他人做自己做不到的事。春秋时期距离今天已经过去了几千年,然而孔子的思想却流传至今,孔子从未给“仁”一个固定不变的定义,而是在不同场合,针对不同对象,结合具体事例谈论“仁”的具体形式,让我们懂得了在实际生活中用具体,平实,可行的一些道德操守,行为方式,自我约束来代替形而上的论述,把握“仁”的本质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