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物生灵

从弗洛伊德说虐恋亚文化

2017-04-14  本文已影响103人  鹿角上的葫芦瓢儿

最初认识李教授是通过王小波老师的《一只特立独行的猪》,关于那只与众不同的猪至今影响深刻,王小波式文字被广大青年奉为圭臬。今日听了李银河教授关于“亚文化虐恋”的阐述,同样觉得耳目一新,“新”在大胆,在够直白,当然就这个观点本身来说没有对错之分,西方文化和中国文化的输入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人们的宗教,信仰,乃至价值观取向。因此,不能主观去谈关于“虐恋”的对错,还应该从本质,即人的心理说起。

弗洛伊德提到人的心理分成三部分:本我,自我和超我。本我是发自本能和欲望的强烈冲动,秉承着唯乐原则,理论中有一种叫做“强迫重复的作用”超过了唯乐原则,也就是能让人体验到更多的快乐,例如:第一次小男孩在母亲离开时哭泣,第二次他便拿手中的一个娃娃扔在地上,一遍说着:“我叫你走,走远点”,一边踢脚下的娃娃,第三天,他重复,第四天母亲回来了,而他却继续重复他在做的动作,他在做这动作的时候是喜悦的,不自知的。而这便是“虐恋”的雏形,它是因为一件事情得不到满足而发泄从而产生快感的方式。

自我则是经过修正的本我,强调唯实原则,自我压制本我的非理性冲动。超我则是内心中最理想的成分,在这里不做赘述。人的心理阶段是适应社会一步步进化提高而来的,虽然在很多情况下,比如说:深夜11点,我突然想吃甜点。这就是最原始的生理反应,是本我。意识从属于自我,理性告诉我说这样是不对的,大脑中开始被理性的思想占据,而无意识的思想它是潜伏的,被压制的,若收不到理性的强行干预,它会形成一种习惯,习惯形成后,大脑进入省力模式,不再参与决策过程,这时候人就最大程度上的有了动物性,人和动物最大的区别就是人类有理性的思维模式。

关于多重人格,它是通过不同的“自居作用”占有意识实现的,在家庭中会表现为男孩子对母亲的奥迪帕斯情结,他会产生对母亲这个对象的精力关注,会与父亲产生敌对心理,自居为父亲的角色,从而形成多重人格。

父父子子君君臣臣,我们从小受到的教育都告诉我们要做一个好人,至少应该是一个正确的人,健康的人。

等你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