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从《日课十二条》开始脱胎换骨
都说“金无足赤人无完人” ,但是近代就有这么个人,被后世称为“中兴第一名臣”,备受推崇。
毛泽东佩服他:“愚于近人,独服曾文正。”
蒋介石视他为榜样:“自立立人,自达达人,足为我辈楷模。”
梁启超评价他为:“岂惟近代,盖有史以来不一二睹之大人也已;岂唯我国,抑全世界不一二睹之大人也已”
他是晚清四大名臣之首,湘军统帅,一代大儒,更是无数仁人志士、英雄豪杰一生的偶像。
他就是曾国藩。
然而,这样一个名垂青史的牛人,却也是出了名的“笨人”,我们都听过曾国藩小时候挑灯苦读却被梁上小偷智商碾压的轶事,且不论此事真假,从他赴京赶考却屡次不中,到二十八岁才考中进士也可以看出,他的天赋并不高。那么,是什么令他成为儒林的楷模呢?
这就不得不说曾国藩的十二条日课了。曾国藩在自己三十二岁那年秋高气爽,宁静的夜晚,给自己定下了每日十二条必修课,正是此后持之以恒的坚守,才有了名扬青史的曾国藩,才有了曾氏家族数百年的荣耀。
在那宁静夜晚到底发生了什么?这要从他戒烟的艰苦历程说起。
曾国藩戒烟史
看过曾国藩传人都知道,他有一个有名的生活习惯--------写日记。
他从29岁养成写日记的习惯后,并以惊人的毅力把这个习惯坚持到临死的前一天,眼瞎了、握笔的手都颤抖了,还坚持写下去,这份毅力让后人叹为观止。
当然,曾国藩自己,他并不认为写日记最难坚持,事实上让他最难坚持的事,在他日记里反复提到的一件事,甚至让他苦恼半辈子的,其实也是很多男人苦恼的就是---------戒烟。
曾国藩17岁那年就染上了烟瘾,从此成为标准的烟民,大概只要是烟民,就都有过戒烟的历史,曾国藩也不例外,而且他的戒烟有着典型的意义,什么典型意义呢?曾国藩用自己的亲身经历证明了那句-----------
“男人戒烟,跟女人减肥一样,永远都有明天!”
开启第一次戒烟历程
曾国藩21岁转学到涟滨学院地方读书,院长刘元堂很擅长赏识教育,对并不出众的曾国藩青睐有加,曾国藩也就是在那时立下了一生的远大志向。
刘元堂在曾国藩心里的地位可不一般,曾国藩在他的指导下进步非凡,刘元堂赏识归赏识,但对曾国藩抽烟这件事把他训斥一通,说他胸无大志,年轻人喜欢抽烟这种百害无一利的行为,将来能有啥出息。
曾国藩受到刘老师这番训斥,仿佛听到佛门狮子吼,顿然醒悟,意识到抽烟确实是一个恶习,于是他平生第一次发誓戒烟,为了表决心,21岁的曾国藩做了一件对他来说是惊天动地的事。
什么事?改名励志。
曾国藩为了戒烟,而专门起来一个号叫“涤生”。“涤”的意思是洗涤心中的污浊,“生”就是获得新生。曾国藩说:“从前种种,譬如昨日死”,就是说以前抽烟的曾国藩,打今儿起,就算死了;说“以后种种,譬如今日生”,就是说我曾国藩洗心革面,戒了烟,那就宛如新生!
你看这志向,这架势,这决心,这勇气,摆的那叫一个足。按理说,从他改名励志的表现看,应该收效显著才对吧。
年轻的曾国藩太低估尼古丁的威力了,男人要是那么容易戒烟、戒酒,那还叫男人吗?曾国藩也是标准的男人,所以以他戒烟历程具有典型男人特质。这次戒烟远动,很快成为他十年戒烟史上的一个开场秀。
开始他还坚持了一两个月,但是他处在周围那帮同学抽烟的环境之中,难受至极,什么事也做不了,书也看不进,所以最后败下阵来,终于猛吸几口,吐云吐雾之中,前功尽弃。
开启第二次戒烟历程
过了没多久,曾国藩想想还是戒,要不然怎么对得起之前的誓言,更对不起刘老师对自己的期望。于是又开始戒烟,但这次决心比上次还要大,还要坚决。
为了表决心,他叫来自己的好几个朋友,当朋友面,把自己最心爱的水烟壶和烟具给砸了,还有烟叶也烧了,这架势就像山寨版的--------“虎门销烟”。
可问题是“昨日复昨日,昨日何其近”?“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远”?把希望寄托在明天,只是一般人自我安慰的方式罢了。
过不了多久,曾国藩又在昨日和明日之间摇摆不定。他有固态重返,砸掉的旧烟壶,买来了新烟壶;烧掉了就烟叶,买来了新烟叶。这次复吸的烟瘾比之前更加严重。
那么到了这个无药可救的地步,曾国藩还提不提戒烟的事儿呢?
搁在一般人,早就放弃了。就戒烟那点事,戒了又抽,抽了又戒,翻天覆地折腾好几回,早就该自暴自弃了吧。
可曾国藩不一样,虽然他戒的很辛苦,也很失败,但他从来没有怀疑过自己戒烟的决定,从来没有放弃过戒烟的想法。
开启第三次戒烟历程
31岁的曾国藩他拜师唐鉴和倭仁两位理学家为师,为的是改掉自己浮华不实的毛病,曾国藩修身养性的功夫已然不一般,但还是没戒掉烟瘾,别人知道他喜好抽水烟,就送他一套精美水烟壶,曾国藩更是爱不释手。
第二年,也就是他32岁,经过一年多修身养性锻炼,渐渐有了一些理学宗师的范,就在这一年的一个深秋夜晚,曾国藩一个人在书房,端详着这套精致水烟壶半天,然后默默起身,拿起一把锤子,悄无声息,极其冷静地把这套珍贵的烟壶、烟具给砸了。
你可能会说,这有什么用,上次不也砸过嘛,而且论决心和勇气,比这次要大得多。这方法一回不灵验,更不说第二回了。
这质疑也算在理,但这次唯独不样的地方就在“动静”二字上。上几次决心当然也大,比决心更大的在动静上,搞得人尽皆知,把自己逼上绝了,但那是把希望寄托在别人监督上,这次不一样的是把希望寄托在自己身上,这样才能说明,你的决心、毅力、智慧和潜能才真正的发挥出来。
虽然,曾国藩这次砸烟壶跟前几次差不多,但如此一个人默默的做这件事,就可以看出这次戒烟跟前几次有着本质的区别。也就这次让曾国藩终其一生再也没有抽过烟。
砸完烟具,烧掉烟叶后,又很平静的回到自己的书房,然后铺开笔墨纸砚,写了份东西。
那么曾国藩平身最后一次戒烟之后,到底写了篇什么东西呢?
日课十二条
王小波说:「人的一切痛苦,本质上都是对自己无能的愤怒」,而自律,恰恰是解决人生痛苦的根本途径。
都说“修身”容易“养性”难,曾国藩一生都在追求做“天地完人”,所以他对自己的要求几近苛刻。
他给自己立下12条自律的功课,名曰「日课十二条」。此后,这十二条铁规戒律成了曾国藩每日修身、终生精进的不二法门。
曾国藩日课十二条这十二条军规,就是曾国藩修身养性的十二条款,也是每天必做的功课,所以叫“日课十二条”。
有人可能说,写计划谁不会,别说十二条,就这东西,我写二十条也不难。
这话也倒不假,随便写几条对自己的要求来,这种事,我们都干过,想想我们年初订的计划,到年末时,有几条按部就班的完成过?
曾国藩只是简单的写写而已,我们就没有必要拿它说事了。问题是曾国藩自从戒烟写下这十二条军规之后,终其一生,他几乎完美的做到了。这就是他惊人的地方,也是他一生修身养性的最大能耐。曾国藩说过一句名言:“人但有恒,事物不成。”
要知道,彼时的曾国藩不过是30岁左右的青年,有七情六欲再正常不过。但他志在做一个“知行合一”的人,如此日复一日的严格要求自己,简直如苦行僧一般。
汤文总说“思想有多远,世界就有多远”,但对于每一个人来说,比想法更重要的是行动,只有积跬步,才能至千里。
曾国藩的成功正是源于他对每件小事的坚持,以及他高度的自律。
自律的人就像一颗深扎于地下的大树,他们目标明确,每分每秒,要做什么事,想达成怎样的效果,都会做到心中有数。即使工作再忙,生活再累,一切也都可以进行得有条不紊。
曾国藩正是在“君子之志”的指引下,在名师的教导下,抵制随波逐流,虽然经历了无数挫折,最终还是修炼成了一代道德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