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为何放弃月薪1万的工作待在家,反倒让父母去扫大街?
我的上一篇文章《凌晨三点,目送父母离开,我哭了》引起了很多读者的共鸣,同样也有引起了一少部分朋友的质疑。有人说编的吧,甚至还有人说:“自己的亲生父母都不留在家里住几天,你还是人吗?”
当然,更多的是理解。
“难得两辈人相互体谅。”
“写得好心酸。”
“生活的无奈,有时也儿女的痛,唯愿安好!”
首先我要声明一点,这篇文章所写是前两天的事情,不是编的。相信你也知道“言为心声”的道理,编的故事无论如何也不会有如此真切的感受。
就像前文中所说,让年迈的父母去扫大街的确是我的不对。但是有句话说得好,“不知他人苦,莫劝他人善。”你怎么知道我的苦衷和无奈。作为当事人,作为一个自认为还算孝顺的儿子,我的心里难道就好受了?可是我又能如何呢?你知道吗?这些天我一直在考虑的就是取舍之道,我都快抑郁了。
1我也曾是少年郎
曾经的我也曾仗剑走天下,追求世间的繁华。《平凡的世界》中的孙少平就是我的偶像。我曾去过中国的很多地方,天安门、海南岛,雷峰塔。我也曾经在上海待了好几年。至今我还在教育我的女儿,读万卷书,走万里路。
可是我也曾过年不回家,我也曾孩子未满月就远走他乡。你知道,当年我喜欢的一首歌是《心肝宝贝只有你》。
怀内抱拥娃娃笑,我心不结霜。
绵夜透光莫说累,这生的设想。
是天赐的爱在轻施与,苦与甘从我愿。
在偏远的国度心景仰,那古老的儿歌唱。
蝶儿飞,在游戏;爸爸工作汗流地。
月儿美愿陪你,心肝宝贝只得你。
当然,还有崔京浩的《父亲》、《想家的时候》。
多少次梦回故乡,多少次笑着醒来两泪流。如果你也曾流浪过,你就会明白我的感受,一个人在异地他乡,努力地活着,看着一张张陌生的脸有说有笑,而你连个能说话的人都没有。
其实真正流落异乡的人都知道,远方并没有诗和田野,只有高楼大厦和廉价的人际关系,更不要说不同的饮食习惯和生活方式了。在外面待久了的人都知道,没有什么习惯不习惯,一切都只是为了活着。
后来,我也有了月薪1万,朝九晚五的工作,收入在当地不算什么,可比老家强多了。于是我不顾妻子的反对,在老家盖了三层的楼房。这在当时可是我们村里第一户,只为了父母的荣光,就像孙少平一样。
爸爸和他祖宗一样,穷了一辈子而没光彩地站到人面前过,我要让他挺着胸脯站在双水村众人的面前!我甚至要让他晚年活得像旧社会的地主一样,穿一件黑缎棉袄,拿一根玛瑙嘴的长烟袋,在双水村‘闲话中心’大声地说着闲话,唾沫星子溅别人一脸!”
我曾安慰妻子:等再过几年,很快的,三五年我们就能在城里买房子。因为那时我们两个人都在上海,一年能攒上十多万,所以当时我认为这并不是什么难事。
2回家
是妻子先回家的。随着孩子的年龄越来越大,父母越来越感到力不从心。尤其是辅导孩子的作业,陪伴孩子成长。
再讲一个让你伤心的故事吧。那一年女儿所在的幼儿园举行“庆六一”活动,有一个互动节目,小朋友和家长一起跳舞。别的小朋友都是牵着父母的手,开心地跳舞。而我女儿在人群中左看看、右看看却没能和她一起跳舞,然后就哭了起来,而我的父亲在人群外尴尬地坐也不是,站也不是。
那次妻子哭了好久,然后她就义不容辞地回家了。
原本以为,我还可以在外面多待两年,多挣俩儿钱。可是又发生了一件事,让我也不得不提前回家。
当时,回家这件事对于我来说是一个很坚决的抉择。那是我第一次应用取舍之道。回家之前,我还曾给妻子发了这样一句话:日后家中当甚贫,贫无所苦,清净度日而已!(可事实上,贫贱夫妻百事哀!)
回家后,第一件事我就是张罗父母去县城扫大街。一方面是因为扫大街比种地轻松多了,另一方面是让他们出来散散心,两个人在家里总是因为鸡毛蒜皮的小事吵得不可开交。
如我所愿,他们挣得钱多了,心情也舒畅了。只是他们把原本并不是很累的活儿,干得很辛苦。母亲看到一个矿泉水瓶就赶紧捡起来,而父亲在工作之余还会到小区里干私活,挣个十块八块的外快。
我也曾多次劝过他们,可是他们谁也不听。后来,我想开了,平时有事没事多劝劝,能做的我尽量去做,至于以后所有的苦难,总要由我来承担的。
父母在,不远游。我做到了,可是未来的苦难,我真的承受得起吗?这又是一个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