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梁庄记》的一些思考
《出梁庄记》
这本书,简而言之,说的就是当下农民工的生活状态。书中的我,是一个从梁庄走出去的重点大学的毕业生,后来一直就从事脑力劳动。书中的我,一直也都表现得很克制,没有过分地去渲染一些故事,给人的感觉就是冷静地去观察,去讲述。
说几个印象比较深的点,再通过这几个点,进行扩展,说说我自己的一些观点。
1. 居住条件
在西安的故事,让我印象最深的,是那些蹬三轮的大哥二哥们,他们在城市里做着一些便民的事情,但是也受到城市的不容。这个城市总是想把最好的一面给人们,可是却从来不曾考虑底层人民的想法。其实真要说起来,不光是西安的农民工们生存环境差,在这本书中,就很少有老乡能够有好一点的居住环境,这个其实也是与事实相符的,新建村的经历,让我意识到这并非是子虚乌有,而是真实发生的故事。不过,新建村的经历同时也告诉我,或许当事人并不觉得自己的生存环境有多么恶略。就拿我自己来说,当初17年的时候,住在新建村,一间白天都要开灯的不透光的房间,只需要300块人民币每个月的房租。类似的,我们今天来看,这本书中那些人物,在2010年左右,大都也住着每个月一两百块房租的住处,环境也就大差不差了。
然而,坦白讲,我自己在刚刚住进去的时候,也并没有多么不自在,那里就像是一个酒店大床房,甚至比一般的大床房还要大一些。只不过后来,由于我在这间屋子里,吃喝拉撒都是它,又不是很注重卫生,才导致屋子变得脏乱差,同时,由于几乎没有阳光,整间屋子都很潮湿,越住越不舒服了。后来在一个季度结束之后,我升级到了每月450块一个月的房间,这个房间的好处是,终于有阳光了,但是由于我自己的不讲究,仍然是很脏乱差。所以,后来当我另外一个同事想要在新建村租房,想要看看我的住处时,我就很尴尬,只好婉拒了。当然,我前面说了这么多,其实就是想说,当时我自己也是以一个农民工的心态在那个环境里面生存的,所以,我也在想,其实我也是个逆来顺受的农民工罢了。
新建村的经历,不会让我对这本书中,各个老乡的生存环境有太大的惊讶。当然,就算没有新建村的经历,我还有观察到的其他身边人的经历。比如,我所在的村庄,当时有大量外来务工人员(这些年不在家,加上我家里作坊已经不再雇佣外地人了,以致于我都快忘记村里面还有外地人的存在了,我也不晓得究竟现在村里的外地人多不多了,我现在所知道的是,似乎十几年前,就来到村子里居住的人们,现在已经将我的家乡,那个村子,看作是第二个家,来生存了,只是不知道近几年有没有新流入的外地人)。在我的家乡,当初有很多外地人,我自己家的家具作坊都雇佣着几个,不过他们流动性比较大,我所知道的是,在我七八岁的时候,我家免费提供一间厂房给一个工人居住,那是五六间厂房的最西边一间,这间小屋和外面的工作区域只是用一个破布帘子隔开,这间屋子就像是我在新建村住的第一间房子一样,同样不透光,不过这个工人,还算有心,尽管环境恶略,但也总能保持一个比较好的卫生环境,相比之下,我爸妈当时的住所环境也不见得强多少,只不过更亮了一些罢了。我家有个用了好多年的黑白电视机(可能也只有14-16寸),给他用了,结果我自己发现,我家里正在用的那个电视机(我也忘记到底是彩色的,还是也是黑白的了)并不能够看我想看的《中华小当家》,反倒是那个小屋里那个黑白电视机,倒是能够收看到《中华小当家》,所以每每到要播放这个动画片的时候,我都往人家屋子里面跑,我也因为看《中华小当家》,总会想起那段岁月。另外一件事情,就是我自己也曾经多次公开跟亲戚朋友交流过的,我上小学的时候,我们家有个工人,我妈都一直跟他叫”老张“,跟她老婆叫做”老张媳妇“,其实我到现在,也忘记了他们究竟来自哪里。他们每天的工作时常绝对要超过12个小事,中午休息的时候,为了省钱,自己从家里带来两个馒头,馒头泡白水吃,据说他们要供养孩子,所以只能自己省吃俭用了,我并不知道他们现在怎么样了。但每每我想到最苦的农名工,我最先想到的就是这一对夫妻。其实说到这里,又能够引出另外一个话题,也就是压榨和剥削,从”老张“的角度来看,我并不觉得他会认为我家是在剥削他,事实上,我家的家具作坊,所谓的老板,我的爸妈,也是要干活的,他们也不是资本家,这两年买卖做得不好,更是没有招工人,完全就是自己来制作。在他们的观念中,你干多少活,我根据你干的活,付给你对应的工资,并不算是剥削。不过其实我也不晓得,在十年以前,老张两口子一年能够挣多少钱。
我有时候很感慨,当我写下这些文字的时候,竟然觉得像是未曾发生过,像是自己杜撰得一般,其实只不过是因为太过遥远,与自己现在得生活差距太大了。这巨大的差距,让人很难相信,那些事情曾经发生过。
2. 结婚和教育,身份认同的问题
这是一连串的问题,涉及到一个农民工从进入城市,到在城市里扎根的种种问题。
这本书里,提到有一个老乡,也就是内蒙古那一章节,农民工只有在过年的时候,才能够回家相亲。这个其实倒是跟我有点像了,我自己不也是快过年的时候,去相亲,然后结识了我的老婆么。不过,所不同的是,这里这位农民工兄弟,闪速地相亲,密集地相亲。欺骗式相亲。最后终于在相亲结束十几天之后,顺利地结婚了。这一系列操作是让我目瞪口呆地,不过话说回来,结婚这个问题,真的是人生一个大事了。
我自己也要结婚了,所以我也熟悉一点。
这本书里,也有很好的例证。爹妈辛勤养活儿子,供养他上大学,结果读完了大学,到了结婚的年纪。女方又要这要那,女方是城里人,希望他们家能够在郑州买房。后来爹妈借钱,在郑州终于买了房子。我也在身边人那里听到过一些类似的故事,这次在书里面再次听到,也能够看到这是普遍现象了。这一章节叫做凤凰男,凤凰男并不是那么好当的,也需要你自己的努力,以及你父母的努力。
身份认同更要命,城里人拿眼一瞅,可能看你穿着打扮,就知道你不是本地人,就是农民工,就自带鄙视了。有一天你混得人模狗样了,结果却拿不到户口,拿到了户口又怎么样,你跟这个城市还是脱离的。所以,我自己在新建村事件发生之后,面对纽约时报记者储白亮的时候,我就说过,虽然我们算是走出农村的大学生,但是其实真要说起来,还是农民工,还是城市外来务工人员,因为并没有得到身份。当然啦,时至今日,我还是没有得到身份,社保五年可以买房摇号买车,我现在的时限是四年,还要再等待一年。参加积分落户,则需要至少七年连续缴纳社保,我还差得很远 ,即使够了七年社保,可能也很难竞争得过那些更优秀得人才。所以,有可能会一直是一个”北漂“,一个”城市外来务工人员“。
既然在城里得不到身份认同,所以就很自然地将家乡,也就是书中的梁庄作为精神寄托。老乡们总是会谈论它,会谈论那里的人和事。有些人就算多少年没有回归梁庄,也会在梦中想念它。梁庄,就是一个精神寄托。这并不奇怪,在外生活地苦,当然要想想在家乡的甜。这一点上,我这个新时代农民工就略有不同了,我几乎并不会对我的家乡有多少情感,倘若不是家乡有几个亲戚朋友值得我回去看看,我并不会想起它。我也只是怀念乡间的小路和小树林,好像再也没有了。
教育的问题是个大问题,书中多数农民工都面临这个大难题。多数人的做法,都是将孩子交给爷爷奶奶照看,当然也有极端点的例子,比如青岛的那对夫妻,早年打工的时候,将大儿子放在家里,结果出现意外不幸夭亡,后来又生了两个孩子,将女儿留在了老家,将儿子放到了自己身边,她们自己的说法是,并非重男轻女,只是儿子放到家里,根本就没又别人再去找看了,如果再出现问题,那就完了。我不知道我以后会不会遇到类似的问题,也就是这种留守儿童的问题。我们现在之所以叫做北漂,就是因为没有身份,也没有身份认同。有时候,我自己看北京国安的比赛,也很矛盾,一方面我的确很喜欢这支球队,一方面又总是觉得作为一个河北人并不应该喜欢这支球队,无论他们踢得是不是足够好。总之,身份认同是个大事情,我们想要落户北京,想要享受这里得教育,医疗,公共服务,虽然很难,我们也想要奔着这个方向去走。
3. 小家和大家
之前和老婆讨论过这个话题,所谓大家和小家的区别.这本书中也有所提及,应该就是在说南阳的故事里,哥哥将弟弟妹妹们都送进城,让他们也能脱离农村,可是后来,由于这些人搅在一起,关系混乱,既然亲兄弟妹,又是老板和工人的关系,就起了矛盾.嫂子觉得弟弟妹妹们应该念及当初的恩情,弟弟妹妹们觉得作为老板你并不能亏待我们,我们的生活也很艰难.如此这般之后,弟弟妹妹和哥哥嫂子分家也分了事业,最后谁也别想有好结果.
我老婆告诉我说,这里有一个大家和小家的问题.对于哥哥来说,弟弟妹妹和老婆都是一家人.可是对于这里的嫂子,其实她的家人,就是这里的哥哥.她当然会考虑自己的利益,做出对自己利益最大化的事情来.对于这里的嫂子,她只有一个家,就是她和老公所组成的这个家庭,而对于哥哥来说,他的小家,就是嫂子的整个家,他的大家,是由他的父母所创建的那个完整的家.哥哥在前期做了很多事情,目的都是为了大家,后来不做了,则是为了这个小家.
我老婆也告诉我说,可以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为大家多做一些事情,但是也要在小家内商量后再去办.我觉得她的这个说法是有道理的.其实越是大家,沟通起来就越困难,与其这样,那就尽量在小家之中进行有效的沟通.
我之所以要将这一点列为一个大标题来说明,也是因为我觉得在当今这个时代,类似书中南阳故事这样的事情,的确越来越多了,这样的事情并非只在农村发生,只是农村发生的情况更多一些.毕竟城里相较于农村,有更多的独生子女,独生子女们成家之后,基本上不再需要考虑大家的问题.小家已经约等于大家.当然这里说的约等于,也是因为毕竟还有父母在,他们是大家的一部分,他们也有可能"拖累"你,但这种"拖累"是你不得不去做的.
大家和小家的矛盾,不光有小家要帮助大家的问题.还有大家给小家分配不均的问题,比如一个家庭有两个儿子,那么就有可能出现这种情况.最后的结果,也很可能是父母在两个儿子,两个儿媳那边都没有落着什么好处.所以基于大家和小家的矛盾,现在很多的姑娘,在挑选夫婿的时候,都优先挑选独生子女或者家中只有一个男孩的家庭,也就不难理解了.
4.环境保护
环保是一个很值得聊的话题。近几年,随着京津冀一体化,家里的生意不太好做了,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各级政府部门开始打击小作坊式生产,我在以往的文字中曾经介绍过:
我家里面是开了一个小的家具作坊,雇了三四个工人,但是我的父母还要起早贪黑的干活,所以他们经常拿自己来说,不愿意我成为他们还受那么大的罪,没日没夜地干活。正因为他们的这个想法,他们对我有更多关心的,我高中是住宿在学校的,所以每次回家家里都会做一点特别的,好吃的,而平常的日子里大多数时候也就是白菜土豆鸡蛋,十分单调。正是因为有了这种反差,而我的妹妹又看在眼里所以,现在「嫉妒」的人就变成了她了。
那是2015年左右的文字了,当时还雇佣着三个四工人,现在已经处于没有雇佣工人的状态。所有的工作,都由我父母完成。由于查环保,导致没有产量,后来也就没有销量,以至于倒退过去,销量不足,干脆不需要太多工人了。
我自己有一些印象,其实我们那里的那些小作坊的确会产生一些污染,就算是我家,也是如此。比如,我就总能够看到我妈在工作完半天之后,身上头上全是白色粉末,老爸跟她说是像个小鬼一样。这种粉尘状颗粒物,当然对人体是有害的,也当然对环境是有害的。老妈工作的时候,会戴口罩,但戴的并不是那种专业的防尘口罩,所以我一直也怀疑她也吸入了很多有害颗粒物。其实,在此之前,是有专门的工人去做打磨的工作的,也就是我刚刚提到的老妈做的这个工作,只是后来越来越不好招工了。我爸我妈也就只好硬着头皮自己上了。
说回到这本书上来,这本书中的倒数第二章讲了青岛农名工的一些故事,其中主要讲的就是化工厂电镀厂,不仅污染环境而且伤害工人身体的事情。现在的我,其实都很难想象,有人会愿意冒着身体健康的风险去电镀厂接受放射性元素的辐射或重金属元素的腐蚀的风险。拿自己的生命去换钱,只会让我觉得人的命多么贱。然而,每每我想到那几年的打磨工人,想起我自己的爸妈,也就多少能理解的,无非是程度不同罢了,我的父母和家里曾经的打磨工人所经受的,是轻度的污染,他们当然不会重视这件事。而青岛的电镀厂里的工人,也轻视了那些风险,反正也没有遇到危险,但是却能够实实在在地拿到金钱,人们有些时候,就是这么看重短期的收益。
完稿时间: 202009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