迎新班·一年陪伴营

一年陪伴营0929||小结②

2022-09-29  本文已影响0人  阿凝呀

之前的小结中有提到《中国通史1:从中华先祖到春秋战国》中有大量的考古经过与文物展示。我曾经并未意识到这些历史遗迹对于现代有什么特殊的意义,各种各样的文化无非是在说明人类的发展与传承。

有些东西从小学习,有些东西成为一种象征的符号,有些东西成为历史课本上的内容,无非是提及时想起,而未提及时沉睡在大脑的某个角落。读史,在大多数时候对我而言,约等于读故事,那些被记录下来的先民故事,从远古神话到清朝民国。

“中华上下五千年”,但中华又何止五千年。我从未怀疑过这点,但也从未想过这需要被证实。各式各样的史书与先民传说,难道不够证明这点吗?实际上,阅读《中国通史1》后,我发现确实不够。

史书史书,既能成书便已经是文字发明之后的事情。那文字出现以前呢?在出现石窟中的壁画、龟甲上的文字之前,多少埋没在历史尘埃中的故事是没有被记录下来的。它们中的一部分或许成为神话,一部分或许被后世记录,但是真是假,后世的人又需要如何判断呢?

文明古国的传承,并非自己说是,就是。需要证据啊,需要证明这些故事的真实性,需要判断一段记录是否为“信史”。考古,这时就变得极其重要。而考古这一门学科与之对应的技术发展至今,已经相对完善。

一些耳熟能详的词语,在阅读《中国通史1》后,我对它们有了新的认识。比如:新石器时代,是一种“相对年代”,主要用区分遗迹、遗物在时间上的先后关系与年代关系。而当文物或者遗迹中有书写或者刻着具体年份,能够确认其存在的具体实践或者年代,则被成为“绝对年代”。当然,也可以依据碳14等现代技术进行年代测序。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