芳菲叹尽年华
“世上有朵美丽的花,那是青春吐芳华”。看完这部由曾经的部队文艺兵(严歌苓)创作、曾经的部队文化工作者(冯小刚)导演,讲述特定时代、特定群体青春岁月的怀旧电影,感觉有点五味纷呈。
观影的那日是首映日,影厅不过二十人左右,上座率大概一半。我特意扫了一眼观众,目测多为三十来岁的青年男女,也有一两对90后情侣。像我这样独自来观影的中年大叔,算是绝无仅有。至于与影片中人物同时代生人,几乎一个也没有发现。当时我想,莫非年轻人更想知道父母成长的时代是什么样子?在父或母身上能不能看到另一个你?但到得后来,这部文艺片的行情竟然一路走高,票房据说突破了十亿,让人大跌眼镜。我看到一种分析说很多年轻人观影后有感触,继而推荐他们的父母去看,当是推高行情的一个重要原因。
不出所料,电影《芳华》的背景音乐主要是《绒花》,片尾曲唱响的是由韩红演唱的《绒花》。唱的固然深情、动听,歌词内容、旋律与剧情和题材又很吻合,结果是大受观众喜爱。而另一曲体现军民鱼水情的《沂蒙颂》同样优美动听,特别适合舞蹈背景音乐,将这部电影的意境推得更高。
冯小刚是国内知名导演,拍过的电影以喜剧为主,有几部比较出名,但我其实并没有怎么看过他的电影(本人不常看电影,偶尔看也是优先看好莱坞大片)。难得看过一部冯氏拍的《私人订制》,剧情颇有些无厘头,但票房据说是不一般的高。个人印象深刻的是其中有份出演的两大美女-李小璐和白百合,颜值和身材特佳。巧合的是这两美女近期都声名大噪,不是因绯闻就是因出轨传闻。当时觉得冯大导演喜欢找美女演戏,这一点同样在这部讲述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文艺兵故事的电影中得到了体现。
据说冯导挑女演员的一个标准是须为素颜美女且未经整容,这在电影画面中得到了证实。女孩子们几乎个个都是五官精致、身材窈窕、皮肤白皙水嫩、更有大长腿吸睛。很难想象在物质匮乏的六七十年代真能滋养出这么多的美女。有一个描写何小萍、萧穗子在澡堂洗澡的场景,何小萍在浴室里面光着身子洗浴,隔着玻璃看苗条但影影绰绰,而萧穗子在更衣室更衣时则性感丰满的身材一览无余。我觉得冯大导演设计这样的画面应该不只是抓住观众眼球这么简单,一定也是为后面那个海绵内衣的疑案做了少许铺垫。不管怎么说,这些女孩子们的形象倒是挺符合人们对那个年代文艺兵的臆想和期待,她们原本应该是清纯、美丽,不加雕塑的。

而男兵……,男兵也很帅,普遍个子瘦高,五官有棱有角,颇有青春气息。特别是黄轩扮演的男主角刘峰,形象气质俱佳,且与影片力图演绎的、那个时代主旋律所突出宣传的平凡人物中的高尚人物神似,辨识度极强。应该说,冯大导演选角的眼光是很犀利的。
这部电影长达135分钟,据说这还是剪掉了几个情节之后的片长,在国产电影中属于时间很长的故事片,当然电影内容跨度也很大,情节也挺丰富。从文工团新兵入伍、团员的日常生活和训练、演出、上战场、野战医院救死扶伤、战后文工团解散、团员后来的命运等多个场景,结合时代变迁表现了多个冲突,对主要人物之间的情感障碍、冲突、行动进行了重点刻画。应该说人物形象比较丰满,也让我对几个主要人物产生了爱憎、惋惜等观感。
《芳华》这部电影拍的究竟好不好自然是见仁见智,让我颇有感触的则主要是两点:一是痴情用错了地方;二是不平等来自于骨子里。
先看男主角刘峰向自己心爱的姑娘林丁丁表白的场景。刘峰是木匠的儿子,在那个年代属于很好的革命出身,更兼心地善良,乐于助人,连年都是学雷锋标兵、先进个人,但他并不掩饰自己的私心,为了能天天看到自己心爱的女孩宁可放弃被推荐上大学这个一般人梦寐以求的珍贵机会。其用情至深,可见一般。林丁丁来自大城市上海,美丽动人,是文工团的团花和主力歌手,也是最让女主角何小萍仰视和自惭形秽的对象。除刘峰外,仰慕林丁丁的还有文工团的吴干事,逮住机会大献殷勤。而林丁丁显然很享受别人对她的仰慕,且不假辞色,生象是别人对她好是应该的。从影片渲染的氛围来看,林丁丁不可能不知道刘峰是真心爱她,因为刘峰对她的好明显和对其他战友的好有区别。当刘峰鼓起勇气向林丁丁表白的时候,电影画面显示林丁丁分明是欲拒还迎,这说明林对刘也是有好感的。可当刘峰拥抱林丁丁被人撞破林并被加以指责的时候,林竟然反戈一击致刘于万劫不复之地,事后被战友责问“医生能抱,干事能抱,为什么就刘峰不能抱”的时候,还振振有词地辩解说刘峰是学雷锋标兵,就他不能抱。俨然学雷锋的人应该像圣人,不能有七情六欲,殊不知圣人也是父母生养的。在我看来,林真正恐惧的是担心这种事被认定为作风问题而影响自己的前途,她本也不是什么对爱情坚贞不屈的女子,把责任推卸给刘峰是本能的选择。苦了刘峰,痴情打了水漂不说还落得个不当触摸女性的处分。林丁丁显然利用了刘峰的善良,假设刘峰反指是林丁丁勾引他,以他多年的好人形象和标兵身份,在其他人眼里刘和林谁的话更可信不言而喻。可是刘峰没有这样做,而是尽力维护林丁丁,可见他对林丁丁不是一般的痴情。很可惜,情痴反被情痴误,刘峰背着处分被派到了边远的伐木连,离自己心爱的姑娘更远了。

令人吃惊的是,刘峰对林丁丁的痴情还在延续。即便在战场上受重伤,刘峰竟在想自己牺牲了也好,果如此当他的英雄事迹被歌颂传扬的时候,作为歌唱演员的林丁丁在唱着《英雄赞歌》的时候也许会想到自己。这真是纵使你虐我千百遍,我仍待你如初恋的那种感觉。这种感情世上有没有?我相信一定有的。另一个佐证是,若干年后当刘峰看着林丁丁的照片,照片上林已中年发福、美人不再的样子,刘峰的表情却并不显得淡然,他嘴角微微上扬,眼神中分明是欢欣,可见即便多年过去、物是人非,刘峰的内心仍然深爱着林丁丁。这是何等的痴情!可惜痴情用错了对象。
另一个痴情用错对象的是女主角何小萍。她由刘峰带进文工团,在身处漩涡时多次受到刘峰无私的、正义的保护和关怀,与刘峰结下不解之缘。何小萍同样是个心地善良的女孩子。家庭出身不好和身体汗腺发达汗味重让她受尽白眼和鄙视,周围大部分人都和她保持距离、格格不入。真正从不歧视她并且帮助他的只有刘峰。两个同样善良的人惺惺相惜,何小萍认识到刘峰的可贵并对刘峰产生了爱慕之情但又不敢表达出来,因为她知道刘峰爱的是林丁丁。当刘峰被冤枉受到处分的时候,只有弱小的何小萍勇敢地表达了对刘峰的支持(为刘峰送行,以及后来的因刘峰被不公平对待而感到不平以致消极抗拒演出),自己最终受到批评并被打发到野战医院当护士,不想因救死扶伤成了英雄模范。何小萍对刘峰的感情,刘峰不可能一点都不知道,可他心属林丁丁而无视了何小萍的感情。因此何小萍的痴情也是用错了地方。同样是好人却阴差阳错未彼此相爱,也是一件让人叹息的事情。当然影片最后,历经沧桑的两人重逢后相依相伴在一起,也算是含泪的欣慰了。如果按照传统的善恶有报的逻辑,他和她早该在一起,得到个圆满的结局,但电影显然另辟蹊径,未走寻常路。

电影中反映出的不平等也是显而易见的,最明显的是出身不同造成的不平等,尽管这种不平等可能是隐形的。林丁丁拒绝了刘峰的爱,固然找了个冠冕堂皇的理由,但内心深处何尝没有一点出身歧视。一个自视为公主般的存在,享受百般宠爱,一个劳苦大众出身,为别人服务是常态。木匠的儿子和大上海的姑娘在一起?现代版的灰姑娘童话虽不能说不可能发生,概率也太小了吧。林丁丁显然是个爱慕虚荣和贪图享受的女孩子,这一点从她最后选择嫁给华侨可以得到印证。另一个出身不平等发生在萧穗子、郝淑文和文工团号子手陈灿之间。萧穗子暗恋陈灿,陈灿平常对萧穗子也很有爱,还特意从厨房“顺”来两西红柿给萧穗子吃。在陈灿牙受伤可能不能再吹号而处于情绪低谷时萧穗子给了陈灿莫大的支持,不惜拿出珍藏的金首饰给陈灿用于补牙。以常理度之陈灿不可能不知道萧穗子对他的感情。可当萧穗子在文工团解散之际准备向陈灿表白的时候,得到的却是平常互不对眼的郝淑文和陈灿好上了的消息,理由是二人门当户对,都是高干子女。可见从原因看固然是门第观念作祟,从结果看萧穗子却也是痴情用错了对象。影片尾声讲到多年后的九十年代初萧郝二人在海南重逢,郝提到陈灿在海南忙着到处拿地,也说明了军区副司令的儿子天然地有普通人无法享受的资源。

这部文艺片上映至今近一月,估计快下线了。在受到如潮好评的同时,也遇到很多质疑。特别是曾在那个时代的军营服役的退伍军人的质疑,如认为现实中不可能存在那么多歧视,环境展现或道具存在诸多硬伤等,再如批评电影给人“好人没好报”的印象等等。我对这些质疑倒不以为然。如果电影要完全反映实际情况,那就不是文艺片而是记录片了。电影是艺术,固然不能完全脱离生活,却更应该高于生活,以刻画和展现人性。从这个角度,《芳华》既然能让人对剧中人物产生或爱或厌或叹息之情,还是有它的成功之处的。观众只需问问自己,《芳华》描述的情形在现实中有没有可能发生?只要有可能,就有它存在的意义。
《芳华》毕竟揭示了文工团青年男女的青葱岁月。他们爱过、恨过、付出过,在时光如水的轨迹中,他们曾是一朵朵浪花,在阳光的照射下,浪花也曾折射出夺目的光芒。可惜的是,影片中的一众文工团员似乎没有人成为艺术家,反倒是后来有人过上了富足的生活,有人命运多舛。导演冯小刚和作家严歌苓要用这部电影向曾经的文工团岁月致敬,我对此理解,并有所感触。

红尘滚滚痴痴情深聚散终有时,留一份清醒留一份醉至少梦里有人追随。当芳菲散尽、韶华不再,相依相偎拥抱安宁,感受岁月静好,也未尝不是一个好的结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