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时能停止前半生的游荡(一)
文/方圆俗人
我县的百货大楼最早建成于1958年,约有三百平方米面积商店,后于1985年开始扩大规模,重新建筑,至1989年正式竣工,建筑面积约6000多平方米的三层大楼,西临饭店大楼和火车站,东边是县政府、公、检、法等办公单位一条街,北有电影院和书店,南有邮电局和菜市场。
百货大楼位于县城的中心位置,处在南北和东西两条交通要道的交叉路口。商场内拥有日用、百货、电器、护肤品、家纺针织、服饰鞋帽、家具等等近万种的商品,一应俱全!它的外观雄伟壮观,设计新颖,石灰的外墙涂着浅黄色的涂料,一排排窗户明亮整齐,透过玻璃映着的灯光能看到货架上五颜六色的商品。楼层最高处是商场标志,然后分别往北往西延伸,像一只展翅翱翔的雄鹰,挺拔屹立,如同一颗闪闪发光的明珠,璀璨夺目令人神往!
我有幸成为县城之最商场的一名员工,在当时着实让同龄人羡慕到极点。培训学习了一段时间后,从89年5月大楼开业开始上班,一直在钟表组工作,由于我的好学敬业,对工作勤勤恳恳,上班不久,经常随老员工外出进货,得到了肯定和表扬,同时也收到同事的羡慕和嫉妒。期间我参加了电大学习班,利用业余零碎时间,获得企业管理中专学历。
由于我喜好文学,总是在闲暇时写些诗歌投稿码字,看看书籍。和同事们一起参加文艺节目,写些所见所闻的励志文稿,朗诵给大家。
那时候没有手机,电话也不普及,部分畅销固定货物直接去市里的百货公司批发部提货,而一些新颖时尚的货物是外省的业务员直接送过来的,一旦断货或有问题,就需要写信联系,因为电话好不容易联系上,而负责的业务人员没上班,传话又容易出差错,所以这写信的差事也归我了。
91年9月结婚,紧接着改革开放浪潮在全国掀起,百货大楼也开始了翻天覆地的个人承包制,国有企业转化成职工私营企业,把N年的积压尘封商品及现有正常商品,统统盘查落实,记录核算后上交,经理在考察市场学习文件后,研究了承包的详细章程,终于在1992年3月正式实行了承包制!
没上班之前,我在家帮助母亲经营小卖部,也就是现在的超市,自家的临街房子有三大间,在当时除了村里的供销社外,就数我家的店铺面积大货物齐全了。
所谓的柜台就是砖磊的墩子担上预制板,唯一与众不同抓人眼球的是,在正门口的柜台没有担预制板,而是一订制的两米五长,宽六十公分的镶玻璃木框架,里面整齐地摆放着五颜六色的小零食,小百货,护肤品,针头线脑等等;紧挨着左侧是糕点食品,然后留有一敞口,挨着墙南放一些纸张;
它的西侧是帐桌,紧挨着南边是酱菜调味区,预制板上放一天平秤,豆腐乳,精致酱菜;预制板下面放酱油缸、醋缸,普通腌制咸菜缸,墙跟放白糖缸,黑糖缸,碱面,疙瘩盐等。
货架同柜台如同一辙,只是尺码不同而已,也是砖磊墙垛担上预制板,然后用报纸把砖头裱一下,把罐头,白酒,香槟,香烟,电灯泡拉合等放置在不同的空格里,在当时还挺潮流的。
因为有了经营小卖部的经验和铺垫,在加上工作几年和学习企管知识的成长积累,使我在承包时胆子大了一点,慧眼独具,我看中了正门口的地方,玩具组的八节柜台,我申报了四节柜台的合同,也引起一些唏嘘的嘲讽!
当时,都处在忧心忡忡,前怕狼后怕虎,喜忧参半的纠结中徘徊,不敢承包柜台太多,有一种牛刀小试的心里,因为有一多半都是上班几十年老工人,有的到了即将退休的年龄,循规蹈矩,按部就班的公家饭吃习惯了,难以接受这个新型个体经营模式;
另一部分就是我们风华正茂,青春靓丽,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年轻人,本来是想端个铁饭碗享受生活的,却来个人承包这么当头一棒,心里憋屈,怨言四起,所以政策是一个人最低承包两节柜台,两个人最低可承包三节柜台,以此类推,上不封顶。假如一个人承包了十节柜台,至少带6个人员,以此来确保每个员工的岗位。
开始,我找我的姑姑合作,她是百货批发部的一名老会计,当时年龄45岁,她不想在改行创业,也担心适应不了承包模式,毕竟做会计二十五年有余,说直接回家等退休吧,就算是提前安享晚年,不想再折腾了。
当时,是选择什么组,就接什么组的货物,也不用出资金,也不用交柜台费,“您现在就开始养老,是不是有点太早了?您回去成天在家待着,无所事事,时间长了能接受吗?不说经济,就精神这一关,您觉得能过去?……再说承包柜台不用一分钱,咱可以先试试,您还是老本行,负责收钱,管账,轻车熟路,进货卖货我负责……”
在我三番五次、苦口婆心的劝说下,以及父亲的忠恳谈会,打动了姑姑的心扉,终于点头默许了。
我一边劝说姑姑,一边慎重考虑承包什么柜组,经过我缜密的思考,及以前在家的经验,坚定了我申报承包玩具柜组的正确,后和姑姑一商量,也拍手称赞,因为玩具属于小百货区,也可以进些小百货用品。像家电、灯具、护肤品、文具等都不熟悉,其它层的家纺、布匹衣服、鞋帽等等,更是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钟表因涉及到售后维修,觉得自己不占优势,不如玩具百货省事,售后没有什么后顾之忧,轻车熟路,信心十足。
即将签正式合同的时侯,原先一同事不与我们合作了,开始时我也不怎么愿意,虽然熟悉,但他是一男生。然他一直希望与我们合作,也就默认了。当时人人都是心神不宁,不知道该如何选择,何去何从,都是摇摆不定的状态。所以他的离开也能理解,规定的就是人员自由组合,谁都愿意找到更合适的最信任合作伙伴。
正当万事俱备,只欠东风时,看到一同事斜挎着包从楼上下来,我问她的打算,她说要么不干回家,要么原柜组打工,我简单的把我们的现状给她说说,“给我们一起干吧,总比你打工强,我们都这么年轻,现在是舞台灯光都备好,选什么柜组,几节柜台,这些都不用考虑,柜台的地理位置,顶呱呱,商场的门口,买不买都能看到我们的商品……”,三言两语的劝说,她心服口服,还有一个重要缘由,我们是有一定感情基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