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猜读”策略,让“阅读”变成了“悦读”
统编版教材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是阅读策略单元,教材单元导读,要求交给孩子们“猜读”的方法。看到这个单元的内容和要完成的教学目标,我心里默默问自己:能否用群文的方式来教阅读策略呢?一篇带多篇,举一反三式。想到了,就做!打开《群文阅读的理论与实践》一书,开始夯实理论基础。备课前先读书,这是受晓蓉校长微信公众号里分享的一篇关于甘肃省心理课赛课背后的故事那一篇文章。的启发。当不会备课的时候,读书是最有效的办法。这本书晦涩、深奥。理解起来有难度,这些特点,都让我几度停下来结合教学实际进行深度思考和解读内容。难啃的书读起来有点费劲,但是,不服输的自己,逼迫自己完成了这本书的阅读。回望这次读书过程,虽然艰辛,但也有不小的收获。“元认知”、“高阶思维”、“综合”、“运用”……当这些学术性的新词跳入我脑海的时候,我觉得大脑固有的思维模式和曾经固有的教学理念悄悄在发生变化。教材的作用在我心中清晰起来。“什么样的教材,就能培养什么样的国民”这句话瞬间跳入脑海,让我心中平添了更多的责任和担当。王毓新教授的话“教学是一门艺术,更是一门科学”此刻这句教育箴言深刻的内涵,我领会到了。那么如何将教材真正落实到教关键能力呢?我想:实践才是真正的“航行”。
开始备课了,我反复研读了本单元的所有课文内容,对照课标研课,最终决定将《总也倒不了的老屋》作为“1”,通过阅读实践,让学生提炼出“猜读”的方法,用“x”的选文,作为训练、提升学生猜读能力的法宝。设计思路有了,开始动笔完成初稿。可是,实际操作却比想象中要难许多倍。“议题”的提炼需要深入研读文本,找到“1”和“x”的契合点。“x”的选文犹如在浩如烟海的“群文”中找到自己需要、贴合教材,能交给学生关键能力的“群文”!怎么办呢?之前在微信朋友圈看到有关群文的文章我总会收藏,再次打开写着小文章,读、找。有一篇全国骨干教师研修群文阅读活动掠影中,我惊喜地发现了用思维导图呈现的“猜读”设计思路。这个内容,给了我如何下手往前走的方向和方法。这个思维导图给我呈现了四篇小故事的名字,我在百度上一一打开用心阅读,从中选中了两篇《公主的猫》、《田鼠太太的项链》与课文相契合的内容。接着,我仔细研读了课文《总也倒不了的老屋》,读着读着,猜读的策略就有了,如何将这些策略让参与课堂的孩子们发现,并一一有效地使用呢?考虑到这个层面,我采用读和猜结合并重的办法。读一读,让孩子猜一猜后面怎么样了,并说说猜测的依据是什么?初稿结束,回看这节备出来的课,心里觉得很蹩脚。原因有三:1.只是将群文形似了,却没有神似。2.没有让学生的“高阶思维”得到有效的发展。3.安排的几篇文章,在一节课里很难完成,学习效果无法保障。怎么办?于是,我请教了晓蓉校长,她告诉我:只要是能让学生的学习效果好的教学方法,都是好方法。得到这个启发,我又一次读了自己的初稿,从自己发现的三个问题入手,开始修改。(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