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让生活美好读书笔记简友广场

1219 与其死磕工匠思维,不如用好工程思维

2025-06-03  本文已影响0人  陆不弃
今天是日更写作的第 1219/1300 天

你好,我是陆不弃。

今天继续分享《小米创业思考》这本书的精读感想。

【摘录】

01.

关于研发,很多人认为团队越大越好,目标越高越好,投入越多越好,进展越快越好。但在实际执行中并不一定如此,这里面有三个关键因素需要考量:

• 技术发展和研发积累的客观规律。• 与公司当下战略推进步调和资源合理分配的匹配程度。• 长期演进的整体技术体系构建需求。

02.

什么是工程思维?工程思维又叫工程学思维,学术定义很复杂,我们可以简单理解为:创造性地运用科学原理,系统化地解决各种问题。

这也是相比“工匠精神”,我更推崇“工程思维”的原因:匠人更多的是反复锤炼一种技艺,而工程师则能创新地解决很多系统性问题。

我提倡工程思维,是因为我始终相信,这是一种能够高效解决复杂系统性问题,并能够预见尚不存在的“结构”,从而做到跨越性创新的思维方式。

03.

从创办到现在,小米一直在用工程思维来解决问题,我总结其中最重要的经验有如下几条:

• 找到一个使命。• 从第一性原理出发。• 理解并重构系统。• 找到第一把“扳手”。• 反复验证、快速迭代。

【感悟】

01.

研发工作要从当下、短期和长期来思考方向、设定计划、调配资源,其实我们个人成长的学习和实践也是一样。

既要找到自己努力的方向,也要有阶段划分,按照不同时段去设定计划、整合资源、学习榜样。

当下,眼前的一个月或一个季度,可以把关注点放在技能上,哪些技能需要学习,包括软技能和硬技能。

这些技能可以解决工作或生活中的哪些问题,这些事情需要考虑,需要投入时间、精力乃至金钱去搞定。

短期,现在所处的这一年或近三年,可以把关注点放在项目上,哪些项目可以去做。

包括过往的常规项目,以及按照趋势、资源来看,可以创新的项目,可以是工作上出现的,也可以是自己工作之余想要尝试的,通过项目的历炼,提升自己的系统化的思维及能力。

长期,从当下往远处看能看到的三到五年,可以把关注点放在方向上,一个人的成长蜕变,快的话,一两年足以,慢的话,日拱一卒、经年累月也要好几年。

往往现实中,更多的是渐变的方式,而瞬变不是没有,不过却很少。

当我们拉长了视野看未来三五年的时候,可以跳出当下的一些限制,看到未来的可能性,从目标或目的地来倒推回来,大致上可以搞清楚现在应该做什么事,达到什么样的状态。

有一句老生常谈的话,种一棵树最好的时间是十年前,其次是现在。

不管现在是什么年纪,处在什么阶段,身处怎样的环境,只要找到了那个未来的方向,哪怕只是大致方向,那就可以动身了,先干起来再说。

如果一直在想,一直在等万事俱备只欠东风,那大概率会把宝贵的时间和精力放在思考和等待上,然后在一天天、一年年的犹豫不决和瞻前顾后中内耗。

02.

与其死磕“工匠精神”,效仿工匠耐心打磨的做法、精益求精的精神,不如学习并用好“工程思维”。为什么这么说?

因为工匠精神它很虚,不容易找到立足点,不好把握其中的标准。不同的工匠,有不同的理解,而很多手艺的精髓,又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不急如此,工匠精神往往需要一个人的长年累月的付出、打磨、奉献,然后才能有所成,才能熬出来。

说白了,这个反馈周期太长了,在如今快速变化的当下,很多人熬不到获得整反馈的时候。于是更觉得这种精神虚头巴脑。其实并非如此。

秉持着工匠精神去做事,这样的态度是好的,不过还是要注意方式方法。

雷军告诉我们,在精神、态度之外,有一个很好的工具,那就是系统思维,它能帮助我们跳出一种手艺的视野局限,看到全局,看到系统本身,找到可以改进优化的地方,然后有的放矢地去做事。

小米的创立和成长,证明了使用工程思维的突出成效。

如果小米主张使用工匠精神去打磨手机,很可能沉浸在自己的世界中,手机做得很好却错失了市场机遇、没有解决好用户需求。

恰恰是采用系统思维,有使命召唤,有底层逻辑,有第一性原理,有第一把扳手,然后不断验证、反复迭代,才能更高效率地从事创新创业,才能让成长飞轮衔接紧密、越来越快。

工匠精神,让人视野聚焦,容易钻得太深而忘记了环境和趋势。

工程思维,帮人看到整个系统,从更大视野中找到破解之道。

两者之间的区别,就像是只埋头精心造一栋房子和系统谋划一个主题园区、标志性建筑之间的区别。

好了,以上是今天的分享,希望对你有启发,转发是最好的赞赏。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