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耕12班1课《心安归处是故乡》

2022-08-24  本文已影响0人  许议文

一、

10岁之前,我们家住在妈妈单位的一个单人宿舍里,睡觉吃饭都在一个屋子里。一个柴油炉子,夏天柴油炉子放在门口做饭,冬天会放在屋里的门后边。热气腾腾的疙瘩汤总是那样清晰的在我的记忆里氤氲。

后来生了弟弟,妈妈单位里照顾,给我们家两间房子。我和爸爸妈妈弟弟一个屋。那时候姥爷在我们家照看弟弟,所以姥爷在另外一个屋,这个屋也兼做餐厅客厅书房。一般吃完饭,爸爸妈妈姥爷就会一起聊天谈话,或者各人看书写字,我和弟弟围在一边玩闹。

再后来,妈妈单位里盖了家属院,每家三间房子一个院子,院子前方是一个平房算是厨房。爸爸妈妈充分发挥了他们的创造才能,我们家总是邻居叔叔阿姨效仿装扮的样板,妈妈勤快,爸爸也爱动,我们家几乎每个月都会调换一次床或者家具,妈妈说为了打扫床底灰尘。这一住直到妈妈退休。

妈妈退休后他们在镇上盖了一套二层的楼房,记得那年春节房子还没竣工,过年爸爸要在新房子里看房子。冬天特别冷,爸爸住的地方就是在楼房前用篷布搭的一个简易房,除夕下午奶奶给我们做熟了饭,我和弟弟带着吃的来到新房子,那年除夕我们四口人就是在那个简易房子里一张床睡了一晚上。没有觉得冷,也没有觉得拥挤,门口煤球炉子上水壶冒着热气腾腾的蒸汽,感觉很幸福。

小时候,爸爸妈妈在哪儿,哪儿就是家

长大了恋爱结婚生孩子,爱人孩子在哪哪里就是家。即便是暑假春节在外旅行的路上,因为爱人在孩子在,走在陌生的路上,那种满满的安定感也没有丧失过。

可是现实中又有多少人家里的房子装饰的富丽堂皇,一家人端坐一个屋檐下,却又似乎无人懂得,无处安放那颗跳动的灵魂?

爸爸妈妈现在和我生活在一个小区,每天下班到爸爸妈妈家里吃饭,是我最幸福的事情。偶尔单位有事,或者自己出门不回家吃饭,爸爸妈妈会因为我不回家吃饭,省略了他们好好吃饭。

老年了会不会是孩子在哪,哪儿就是家呢?诚如杨老师说,他每次讲深耕班,妈妈会听着深耕班入睡,会睡的更安顿。

爱在哪儿,哪儿就是家!

心在哪儿,哪儿就是归宿!


二、

苏轼《定风波.赠王定国侍人寓娘》中词“常羡人间琢玉郎,天应乞与点酥娘。尽道清歌传皓齿,风起,雪飞炎海变清凉。  万里归来颜愈少,微笑,笑时犹带岭梅香。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

我们如何找到家园感,如何找到归根感?

一个没有归属感的人,犹如浮萍晃晃荡荡没有安全感。杨老师说家训营上,面对家长众多的问题,回答家长问题时,当与家长共情时,自己心里也会莫名的一紧,那种无家可归,灵魂无依的无助感会让自己产生恐慌的情绪。这时及时把自己代会到自己的位置,调整到自己的情绪非常考验自己。老师讲,一个人若没有归根感,是没有力量回应生活中的问题的,特别是孩子教育的问题。犹如不会游泳的人,脚又不着地的慌乱抓取。

其实很多时候,家长的问题,是无处安放的心灵…


三、

爱的话题,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又是个长谈长新的话题,实实在在的困扰着我们的教育、生活。那么如何面对教育和生活中的挑战呢?

1、面对客观世界的或然性,对未来的不确定性充满恐惧。

一位妈妈在家训营现场,咨询杨老师,明知道不该问但却还是忍不住问杨老师,孩子什么时候才能够对学习产生兴趣,充满动力?妈妈内心的匮乏,心底的不安定感,让她动摇信念。杨老师说,面对或然性的问题,我唯一能做的就是与这位妈妈共情,和她共同创造爱,给她踏实的感觉。一个从小没有被从最低处接纳过的人,是无法体验什么是踏实,什么是安全感的。

2、功利性的目的

成绩是过程的产物,我们唯一能做的,把注意力焦点放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忽略过程,直接追求结果,是荒谬的。教育的对立面是功利,教育本身是非功利的。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以教育之名,背离了教育本身,教育者进入不了教育的过程,学习者进入不了学习过程,出现了知行分离与倒错现象,安全感不足同样是爱的问题。爱不仅让我们勇于面对不确定性的未来,还能让我们放下功利,进入过程。

深耕一班班会,为什么付出越多拥有越多,系统的阐述了付出与获得底层逻辑。付出是过程,是躬身入局。获得是目的,是评判,当你带有功利性的看待教育结果的时候,那么你就是出现倒错了,这时候必须要捋一捋。下图我是我写的班会作业,被单位资讯报刊采用作为卷首语。

深耕班会主题作业刊登单位资讯
3、自身的局限性

教育有自身的规律,实在性,但是我们的认知又是有限的,在实践过程中犯错是难免的。若是我们害怕犯错,就削弱了行动的能力。

家长怕输,怕失败,然而通往成功唯一的道路就是试错,在失败中我们摸索出了成长的经验。

当我们怀着输不起错不起的心态面对客观世界的实然性时,就违背了客观规律。

当失败和输成了我们无法承受的精神之重时,我们就失去了成长的机会。

当人是局限性的人,面对输赢对错也就是正常的事情了。一个连试错都不敢的人,长大了能有什么出息呢?

四、

大胆的尝试是通往成功唯一之路。通往成功的路就是隐藏在无数次失败之中一次例外。我们要思考的不是预防失败,而是在尝试中找到成功的经验和规律。

如何克服人的有限性?

先要有一种家园感,那就是爱。罗素说,好生活就是由爱指引,由知识引导的生活。爱是前逻辑。爱的问题不解决,后面的教育问题就解决不了。

那一年,是我离婚的第二年,孩子做手术。跟单位里请假一个月,部门同事不理解,嫌弃我休假耽误工作,休假的那天下班前同事和我吵架。我不知道如何解释,又由于对孩子病情的未知,我的心里充满了恐惧和委屈,眼泪吧嗒吧嗒的往下流。下班后,我害怕自己的样子被父母看到,于是自己到海边淋漓尽致的痛哭了一场。擦干眼泪回到家,父母已经做好晚饭摆好饭菜,爸爸妈妈帮我整理好了第二天上北京的行李,告诉我什么都不用担心,只要有他们一口吃的,就会有我和孩子的。那一刻,我的心里突然的特别安定。我知道爸爸妈妈懂我,我的样子是他们坚定下去的支撑,孩子尽管病情未知,我知道我是孩子的主心骨。尽管前途一片渺茫,依然有力量。当自己有家可归时,自己的心是安的,经历了生命中的最低处你依然知道有人爱着你,接纳着你,守护着你,这时一份笃定会油然而生。这份自信是莫名的,是来自生命深处的涌动的力量。


五、

奥古斯丁说,拥有爱,再做你想做的。拥有爱,再去实现你想学习的梦想。用爱的视域解决教育的前逻辑。心安是归处,拥有爱,再做我们想做的。

每一个昨日都是曾经的当下,每一个此刻又将成为过往,所谓的未来又是下一个当下。而这座爱的大山,经历岁月时间的洗礼,却永恒存在当下一刻,此时此地,允许自己在此稳稳的扎根。

笑看风云过,我自如如不动!

岁月静好,我自安稳!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