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美开拓史(二):屌丝们的胜利》
《独立宣言》中文译文:
我们以这些殖民地的善良人民的名义和权力,谨庄严宣告:这些联合殖民地从此成为、而且名正言顺地应当成为自由独立的合众国,它们解除对于英王的一切隶属关系,而它们与大不列颠王国之间的一切政治联系也应从此完全废止。
上篇说到了继英西海战结束之后,老牌日不落帝国西班牙国事衰弱,对海外殖民地的控制力愈发减弱,北美逐渐沦为了英法的势力范围。随后,北美的土地上迎来了一批又一批的英国殖民者,但都因为这样那样的原因,并没有形成稳定的定居点。直到1607年,一个大约一百来人的殖民团体,在乞沙比克海滩登陆并成功稳住了阵脚,这才建立起了英国在海外的第一个永久性殖民地——詹姆士镇(或者译作詹姆斯敦)。
在之后的一百五十年里,北美又来了许许多多的殖民者,其中包括被流放发配的罪犯、底层贫苦农民、落魄水手以及虔诚的传教士等等,这些人中除了一心想要传播上帝福音的传教士以外,大多是在英国本土混不下去的底层人,没钱没房没有土地,典型的一人吃饱全家不饿,整个烂命一条。
“与其在贫苦交加中坐以待毙,何不出去博一搏、闯荡一下呢?万一成功了呢?”
怀抱着这样的想法,心念着对未来生活的殷切渴望,他们阔别故土,冒着过半数的超高死亡率,迎风破浪,来到了一个完全陌生的环境里,一路披荆斩棘,艰苦奋斗,最终建立起了属于自己的家园。
这是一群英勇无畏的开拓者。
到了18世纪中叶,在北美的东海岸逐渐形成了13个英国殖民地,他们在英国的最高主权下有各自的政府和议会。由于气候和地理环境、人员组成等因素的差异,造成了它们各地经济形态、政治制度与观念上的差别,这也为日后的分裂主义和南北战争埋下了伏笔。需要注意的是,北美的这13个殖民地却并不是在同一时间建立起来的,建立的方式也不一样。自1607年英国人在弗吉尼亚的詹姆斯敦建立的第一块北美殖民地算起,到1733年第13块北美殖民地佐治亚的诞生,整整经历了126年之久。
18世纪后半期,每个殖民地都由英国派来了总督统治。这时的殖民地已经开发了大量的种植园,建立了纺织、炼铁、采矿等多种工业,经济比较繁荣。英国政府为了增加财政收入,不断增加殖民地的税收,对殖民地进行蛮横的压榨和残酷的剥削。后来,更是又想出个印花税的新花样,规定一切公文、契约合同,执照、报纸、杂志、广告、单据、遗嘱,都必须贴上印花税票,才能生效可流通。这一举动激起殖民地人民极大的愤怒,一时间像是“自由之子”、“通讯委员会”之类的反英组织层出不穷,受够压迫的殖民地人民开始奋起反抗,从一开始的抵制英货、赶走税吏、焚烧税票,到后来逐渐有了武装反抗的苗头。
按理说,事情发展到了这一步,英国王室和政府实在有必要反思一下自己的之前行为作法是否有失妥当了,但自命高贵的英国人二杆子精神发作,不仅没有反思想办法去解决问题,反而鲁莽地派出军队进行镇压。1770年3月5日,英军在波士顿向手无寸铁的市民开枪,当场打死5名市民,打伤了6人,制造了震惊北美的“波士顿惨案”。正所谓“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一时间反英的怒火在殖民地人民心中爆发,一场争取独立和自由的战火即将在北美大陆上燃烧起来了。
也许是鉴于开枪之后镇压的效果不甚明显,英国人稍加思索之后,还是选择让步取消了印花税,然而还未等十三州的人们高兴起来,英国政府旋即一波骚操作,不仅要向殖民地倾销茶叶,垄断了茶叶贸易,还为此专门征颁布了茶税法。
“断人财路,形同杀人父母”,之前收税就已经很让人难以忍受了,居然更过分到要吃独食,独霸市场。
“你宗主国大口吃肉,殖民地连口汤都不让喝?凭啥?凭啥!”于是在对英国的不满情绪酝酿下,很快便爆发了著名的“波士顿倾茶反倾销事件”。
这是一场由麻萨诸塞波士顿居民对抗英国国会的政治示威,是美国建国重要事件之一,后来美国人“抵制茶叶即是爱国”的观念也正是来源于此。
不过直到此时,北美的十三州仍旧没有下定决心要独立抗争,各州代表相约聚集在费城,召开第一次大陆会议,希望能寻出一条合理的途径,与英国和平解决问题。关于这一点其实很好理解,自己个人或者祖上都是来自英国,与祖国有着难以割舍的感情,如非必要真没人愿意当那种数典忘祖的人。
然而傲慢的英国王室和政府却丝毫没有让步的意思,坚持殖民地必须无条件臣服于英王,并接受处分。
这就是典型的给台阶不下,逼人上梁山的桥段了,既然和平不了,那就索性打呗。
1775年4月19日清晨,被受大英帝国欺压,忍无可忍的波士顿人民率先在列克星顿打响了独立战争的第一枪,由此正式拉开了美国独立战争的序幕。
列克星顿的枪声极大的震动了大西洋沿岸的13个殖民地。大家义愤填膺,同仇敌忾,为了联合抗英,在费城紧急召开了第二次大陆会议,会议决定建立各殖民地联合武装力量——大陆军,任命华盛顿童靴为总司令,并发表著名的《独立宣言》,坚定了战争与独立的决心。
用教科书上的解释来讲是,此次会议为武装反抗侵略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解决了为什么要打,为谁而打的根本性问题,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然而有决心是好的,但现实总是残酷的。当年的大英帝国可不是现如今连英伦三岛都快保不住的弱鸡废柴,那个时候的英国是世界上最强大的殖民帝国,号称日不落帝国,拥有世界第一流的海军,打遍天下无敌手,光在北美的驻军就不下三万人,且装备精良,训练有素。反而北美殖民地的人口才刚刚三百万,兵力不足,装备落后,人员缺乏训练,一群标标准准的乌合之众。
战争初期,双方力量差距那是相当的悬殊,但战争的正义性和进步性逐渐左右了战争的进程和结局,正如伟大领袖毛主席所说的那样——“侵略者必败”。虽说当时的北美从法理上来讲算是英国的一部分,但英国人的所作所为却无异于搞侵略。
用时间段来划分,美国的独立战争可以大致分为前后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1775年~1778年,主战场在北部,英军占据优势。战争开始后,英军主动进攻,企图迅速扑灭殖民地的反抗烈火。大英帝国企图用海军控制北美东部沿海,以陆军分别从加拿大和纽约南北对进,打通向普兰湖、哈得孙河谷一线,以孤立反英最坚决的新英格兰诸殖民地,然后将其他殖民地各个击破。
但是英国还是低估了十三州殖民地人民的反抗决心和意志。大陆军不仅没有被动防守,坐以待毙,反而集结各个殖民地民兵主动进攻,围困波士顿并首战告捷,歼灭英军一千余人,迫使英军从波士顿撤至哈利法克斯待援。随后又陆续发生了诸如萨拉托加之役等大大小小的战斗,逐渐扭转了战争局面,另外随着战争进程的发展,原本隔岸观火的法国、西班牙、荷兰也出于本国利益的考虑,先后对英宣战,并对大陆军提供支援。受形势所迫,英军于1778年6月放弃费城,退守纽约。尽管局势对英军不利,但此时的大陆军亦无法取得突破性的进展,战争进入了僵持阶段。
第二阶段1779年~1781年,主战场开始转入到南部。
自英军新任统帅克林顿上任后,调兵遣将,决心将英军主力转移到南部,企图对美南部诸州各个击破,并依托沿海基地和纽约遏制北部。应该说这一战略部署充分考虑到了当时的实际形势战况以及敌我的优劣,从战略的层面上讲无懈可击,而后来的战况也证明其决定的正确。
1778年底,英军集结重兵向南方发动强大攻势,攻取佐治亚州首府萨凡纳;
1779年秋,成功抵挡住了美法联军对要塞萨凡纳的进攻;
1780年春,克林顿率领1.4万英军对查尔斯顿实施陆、海两面包围,迫使林肯部5000余人投降,并缴获军舰4艘,使美军遭受了整个战争中最大的一次损失。
然后不知出于何考量,英军并没有继续趁势扩大战果,反而率主力回师纽约,仅留下不到七千人的英军驻守南方。这就为南部民兵游击队的活动提供了方便。在南部民兵游击队充分利用了这个机会,实行敌进我退,敌退我进的策略,持续不断地骚然作战,使得英军损失惨重,被迫从内地向沿海撤退。最终,在约克城战役中,大陆军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第二年,英国新政府与美达成停战协议,并与1783年9月签署《巴黎和约》,被迫承认美国独立。
1787年,在费城举行联邦会议,参与会议的众人普遍认为中央的权力是一般性的,但必须有审慎的规定和说明,尽管全国性政府必须拥有税收、铸造货币、调整商业、宣战及缔结条约的权力,但为了防止中央权力过大,必须在政府中设置三个平等合作与制衡的部门,即立法、行政、司法三种权力相互调和,制衡而不使任何一权占控制地位。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制宪会议制定和通过了美国宪法,自此一个联邦制国家诞生了。
美国独立战争是以小胜大,以弱胜强的典型战例,是受压迫的民众反抗封建皇权贵族的战斗,是一场屌丝们的胜利。这一事件对世界历史的发展极具影响力,世间的人们第一次意识到,原来一个国家也可以没有皇帝,没有贵族,我们自己就可以当家做主,而后来的法国大革命和拉丁美洲民族解放运动也是受此影响。
无论眼下的中美关系如何,我们应该持何种立场,但就当时而言,北美的独立战争是具有时代性和正义性的,它切合了时代的潮流,符合历史发展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