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台度过
文 / 陈红华
重阳前夕,随退休教师走读天台。
天台是台州市的北大门,浙东唐诗之路目的地,与温岭、玉环、三门等沿海区县不同,天台不靠海,是个山区县。李白诗云:“龙楼凤阙不肯住,飞腾直欲天台去。”这里是佛宗道源、济公故里、和合圣地,首次做客,且行且赏。
在天台和合商业街,在 “青禾食坊”,我们品尝了这里的特色菌菇煲、雪菜萝卜干等“百县千碗”招牌菜之后,稍作小憩,去往第一站国清寺。
停车场进到国清寺,有一段适宜慢生活的山间幽径,山风带着森林的气息,清新惬意,让人想起德清的塔山森林公园。袁主席请大家坐两块钱一趟的景区电动车,正好让这些上了年纪的老人家,享受一下秋日里的风清气朗。
山野葳蕤,一路秋日秘境。靠近入口的地方,沟渠之上,是一大片稻田,有两人在太阳底下弯腰割稻,另一个在田头打稻。不远处是菜地,那些与稻谷同色的,估计是熟透等待采摘的黄豆。目光再放远一些,可以看得见历经沧桑依然耸立的隋代古塔。
“这是寺里自己种的稻子。”旁边有人这么提示,马上在进到国清寺里就得到了印证。寺院前空旷一些的地方,铺开的大篾席上,晒着稻谷,旁边散着几只箩筐。等我们从另一边下来,这里已经有人在收拢了,有穿着僧衣的,也有穿着寻常的(义工)——这里有很多义工和寺院里的僧侣一起在田间劳作,给人的感觉非常不一样。几张大篾席已经卷好,堆在屋檐下。收拾稻谷时扬起了一阵阵粉尘,也没有阻挡人们拍这些让人多少有些好奇的镜头。看这个阵仗,国清寺的粮食和蔬菜,笃定是自给自足的。千百年来,国清寺依旧保持着当初的修行方式。我之前对寺院的认知,有些肤浅了。
“寺若成,国即清”,国清寺,初名天台寺,始建于隋开皇十八年(公园598年),是中国佛教天台宗的发源地,也是韩国、日本佛教天台宗的祖庭。据导游介绍,每年前来国清寺朝拜祖庭的韩日僧人达数千众。
山门东开,修竹夹道。黄墙石刻,芭蕉青苔。深山古寺,一种独特的幽静古朴的韵味,如山间云雾萦绕于心。万籁此俱寂,惟闻钟磬声。
在大雄宝殿右侧,隋代高僧手植,历经千年依然生机盎然的“隋梅”前伫立,感叹自然风物与时光的相生相随,不弃不离。晨钟暮鼓,沐浴着禅寺的烟火气,隋梅早已开出了自己独有的清香。一墙一树之间,尘世信仰与人间烟火相融,起心动念,顿觉大隐隐于市之妙。在由曹抡补全的王羲之的独笔半“鹅”残字碑前细品,好似《兰亭序》的恣意挥毫犹在昨日。十八尊栩栩如生的元代金丝楠木罗汉雕像,重达13顿的明代释迦牟尼佛青铜像,清代汉白玉石狮……清幽古朴,光影错落,一步一景,时光在这里缓缓流淌,这里文物古迹荟萃,一砖一瓦,一草一木,无不闪烁着千年古寺悠久的历史积淀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在国清寺,人们不自觉地放慢脚步,放低声音,与一些禅寺的喧闹相比,这里俨然是一股清流。阁宇里外,台阶上下,凡夫俗子,芸芸众生,谦恭礼至,其中有不少年轻的面孔,年轻人在上进和上班之间,选择了上香。她们慕名而来,结伴而行,不知是否也心存明净。
去济公故居,人们内心一定涌动着某种朝圣的情绪。
“鞋儿破,帽儿破,身上的袈裟破。你笑我,他笑我,一把扇儿破……哪里有不平哪有我,哪里有不平哪有我。”多么熟悉的旋律,眼前便是济公“蒲扇轻摇踏步来,壶中美酒洗肠埃。世人学我多自在,南屏山下活佛哉”的画面。这位南宋禅宗得道高僧,原名李修缘,天台永宁村人,少年就读于赤城山,出家于国清寺,后去杭州灵隐、净慈,“降龙伏虎真罗汉,似狂如癫醉菩提”,佯狂济世,民间尊为“活佛”。果然,前来瞻仰的游憩者络绎不绝。
“人民很喜欢济公,他关心人,为不公平的事打抱不平,在民间流传着许多关于济公的美丽传说。”在济公故居檐墙上,有周恩来总理的亲笔题词。
天下济公,祖在天台。李府显赫家世,仕宦人家,三进九明堂院落,亭台楼阁,曲桥水榭, 前厅中堂,天井高檐,木雕石刻,曲径通幽,古朴典雅中尽显奢华。
童年济公(李修缘)是远近闻名的神童,相貌清奇,宿根聪慧,神智超绝。儿时就学于塾师,精研儒学,博涉群书。兴至则朗诵不辍,或沉思独坐,终日默然,意有所得,辄仰天狂笑,见者怪之。年十二,满腹经纶的李修缘上了佛道双修圣地赤城山,拜学于高僧、高道,静修苦读,初识佛学禅理及道藏,接受了佛道文化的熏陶,初悟人生哲理,打下了他以后从佛济世的思想基础。
回望其父修为、家世荣光和江南士大夫的品位,心中豁然,似乎也悟出点个中道法:没有无缘无故的得道大德,有的只是修身修为,继而成就一代传奇故事。
想着和济公合个影,曲桥边真有一个雕像,系上海一对伉俪携子捐赠。与电视剧中的济公一样,身穿破鞋垢讷衣破帽,左手托一酒葫芦,右手合掌,背插破扇,笑憨可掬的模样,不由地上前抱拳致意。
出济公故居,左行几十米,即是天台永宁村牌坊,高檐翘角,难得一见的排场。紧挨着的是西边的观霞阁和“修缘讲坛”,高32米的宋式四层古建筑,散发着古朴庄重的气息。缓步楼阶,济公的“活佛”形象,云游四海、扶危济贫、彰善罚恶、救民于水火的济世之路,于玉石立像、壁画、图文中一一呈现。
去天台,必看天台山飞瀑。
“赤城霞起而建标,瀑布飞流以界道。”一千六百年前,魏晋时期大文豪孙绰到此一游,写下了掷地有声的《游天台山赋》。自此后,赤城山与大瀑布,成为天台山的两大座标。
天台山大瀑布,位于桐柏山西麓,主体大瀑布总落差 325 米,最大宽度90米,罕见的高落差梯级瀑布群,隐匿在群山之中。抬眼望去,不由让人想起李白笔下的“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九级飞瀑,有着极形象的文字:龙游三井,群蛟争壑,阆苑仙葩,悬瀑风雷,幽谷叠瀑,玉梭飞流……层层叠叠,气势磅礴,声势轰隆,非常之壮观,堪称中华第一高瀑。
步行15分钟到第一个拍照点,瀑布水流很大,自带水雾感,站立一会儿,头发衣服都会湿,但氛围感极好,很出片。身在其间,恍若定格在仙境之中。若爬到岩石上去拍照,更有意境,但有些湿滑,要特别注意安全,老王下来的时候就虚惊了一场。
再往上爬15分钟到半山腰的水帘洞,惊鸿一瞥,白瀑飞溅,水流壮阔。驻足感受,倾盆恣意,轰然雷鸣。涧流之下,正如《小石潭记》所书:“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无论寻哪个角度,随手拍,剪影都很好看。
拾级而上,登顶后还可以走一下悬空栈道,玩嗨玻璃吊桥。而飞瀑的声响,自始至终在耳边萦绕,让人感受其磅礴的力量。自此,走读天台,已有值得之感,不虚此行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