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止儿古典文学院:《诗,词,赋,点评,总结。》国学文化经典

喜忧参半之情——《回到春秋读论语》第87章

2019-02-03  本文已影响32人  乐道也

岁月无情,留不住父母老去的匆匆履痕,子女要把父母的年纪时刻记在心头

孔子说:“父母的年纪,不可不牢记在心啊。想着就又欢喜,又忧惧。”

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每每读到这一章,就有一种想哭的感觉,喜忧参半之情,油然郁结于心头,令人扼腕。叹只叹岁月无情,留不住父母老去的匆匆履痕。孝子的心情,真个是一则以喜,一则以惧。孔子三岁丧父,十七岁丧母,“子欲养而亲不待”,他的心中一定是抱有无尽忧思的。

“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年”指年纪。天增岁月人增寿,人生不易,含辛茹苦,养育子女长大成人,能够自立的时候,父母也开始渐渐衰老,留给子女尽孝的时日已经无多了。所以父母的年岁不可不知,“知”是知道,为什么要知道呢,为了时常记在心。

“一则以喜,一则以惧”,“喜”是为父母年岁增高而欢喜,双亲活到七八十岁,得享高寿,健康地活着,可以让子女承欢。古代是人生七十古来稀,活过七十岁就是高寿,现在的期望值提高了,要活到八九十岁,到一百岁更好。“惧”是什么呢?是忧惧,父母的年岁越来越高,在世的时日却越来越少,看到父母风烛残年的样子,子女常常要为“子欲养而亲不待”而担心了。世上没有后悔药,很多子女等到想要孝敬父母的时候,父母却已经等不及而撒手离去了。

汉文帝时的博士、常山太傅韩婴在《韩诗外传》中,记载过这样的故事。有一天,孔子带着弟子们出行,在路上,听到前方有悲伤的哭声传来。孔子说:“快赶车,快赶车,前面有贤人。”走近一看,一个身穿破衣抱着镰刀的人,在路边哭泣。问他姓名,答道叫皋鱼。孔子下车对皋鱼说:“你又没有丧事,为什么哭得如此悲伤?”

皋鱼说:“我有三个过失。一是年少时为了求学,周游诸侯国,却把照顾亲人的事抛在脑后了。二是我的志向崇高,不肯侍奉庸君,结果蹉跎岁月事业无成。三是我和朋友交情深厚,后来却断绝了音信。唉!树想静下来,可风儿却不停地吹。我这个做儿子的,想要好好赡养父母,可父母却等不到这一天!过去的,是再也追不回来的岁月;逝去的,是此生永远也见不到的亲人。请让我告辞人间,去陪伴逝去的亲人吧。”说着说着,全身就变得干枯,竟辞世而去了。

孔子十分感慨,对弟子们说:“要引以为戒啊,此事足以让你们明白其中的道理了!”于是,大约有十分之三的弟子,辞行回家赡养双亲去了。

这故事有点离奇,但道理千古不变。皋鱼留下的名言:“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往而不可追者,年也;去而不可得见者,亲也。”一直流传至今,时刻提醒着成年后的子女,别忘记对年迈的父母要好一点。尤其重要的是,“父母之年”要牢记心头,能陪伴父母的时间其实很短,要时时想着尽孝报恩,一刻也不能淡忘。

其实,对父母的奉养与回报,关键是要有一颗孝顺的心,至于给多少钱物则看自身的境况而定。哪怕生活再贫穷,只要有真情反哺,能够滴水之恩涌泉相报,能够珍惜与父母相聚的每一刻,就是子女孝心与爱心的最好表达,父母也一定会理解,并且会非常开心。可惜现在做子女的人,又有多少能记得“父母之年”呢?

以上连续四章,都是讲的孝,可见孝在孔子及其弟子心中,有着多大的分量。孝是仁的基础,仁是孝的核心,仁即是孝,孝便是仁。不孝,哪里谈得上仁?不仁,又怎么能够孝?有了孝心,才会有仁心,才会同情和关爱别人。孝是人世间最可宝贵的感情,也是随时随地可以体现的精神,从孝道出发走向仁道,这是孔子为世人指点的光明大道。

本章有一个八字成语:

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拓展阅读:

【先贤精义】

李炳南:人生七十古来稀,子女成人自立,父母逐渐衰老,尽孝时日无多,是以父母之年不可不知。知而喜者,亲得寿考,子能承欢也;知而惧者,父母之年愈高,在世之日愈少,深惧子欲养而亲不在,事之愈当谨也。

《论语注疏》:言孝子当知父母之年也。其意有二:一则以父母年多,见其寿考则喜也;一则以父母年老,形必衰弱,见其衰老则忧惧也。

朱子:知,犹记忆也。常知父母之年,则既喜其寿,又惧其衰,而于爱日之诚,自有不能已者。

徐英:此孝子仁人之用心。

张栻:以年之盛衰,察气之强弱,而喜惧存焉,亦人子尽心于其亲之一事也。

李充:孝子之事亲也,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忧乐之情深,则喜惧之心笃。

蕅益大师:喜惧处,正是知处;不喜不惧,便是不知。

陈祥道:人子之于亲也,生而事之之日喜与惧半,死而祭之之日哀与乐半。李谨曰:“愿为人兄而不愿为人弟,为人兄者事亲之日长,为人弟者事亲之日短。”孝子之心大抵然也,此孝子之所以爱日也。

刘开:人子于父母之年,无时不当知,无日可以忽者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者,既喜其尚强,然恐父母强健之时不可多得也。既喜其寿考,然父母至寿考之日而其后已可危也。故惧即生于喜,终身在喜之内,即终身在惧之中也。

钱穆:此章描写孝子心情,甚当玩味。惟其忧乐之情深,故喜惧之心笃。……以上四章皆言孝。孝心即仁心,不孝何能仁?当知能对别人有同情,能关切,此乃人类心情之最可宝贵者。孔子特就孝道指点人心之仁。人当推广孝心以达于仁,若以自私之心对父母,处家庭,初视若亦无违孝道,然心不仁,亦将不孝。此心是一,即仁便是孝,即孝便是仁,非谓仁孝可有先后之分别。

【学习参考书目】

《论语集解》 《论语义疏》 《论语注疏》 《论语集注》 《论语正义》 《论语新解》 《论语讲要》 《论语全解》 《癸巳论语解》 《论语会笺》 《论语点睛》 《论语补注》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