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临终前,有这3个异常举动,说明快“油尽灯枯”了
红尘无尽,人寿有限,百年时光,匆匆而去,一代新人,终换旧人。
人世间的岁月,那是无穷无尽的。而身处于人世间的普通人,基本都有寿元枯竭的那一天。百年之后,旧的人离开了,新的人就会接替上了。
爷爷奶奶这代人离开了,父母这代人就会接替他们。父母这代人离开了,我们就会接替父母的身份和角色。等我们这代人离开了,子女一代又会顶替我们......
如此循环往复,构成了“周而复始,生生不息”的红尘俗世。可以这么说,只要是人,就肯定有离开的那一天,这不过是时间的问题罢了。
对于家中的老人,我们都希望他们长命百岁。百岁之后呢?还是要归去,这是生老病死的自然规律。
老人临终前,有这3个异常的举动,说明他们快油尽灯枯了。
01
卧病在床,经常梦到故去的亲朋好友。
在临床的濒死实验中,科学家肯尼斯·赖因格认为,濒临死亡的时候,人们会有这4种感受。
首先,会感受到极度的平静、安详和轻松,这是在现世的时候没有过的感觉;其次,意识离开了躯体,飘在空中,看到身边的医生在抢救,在忙碌。
第三,进入到一个黑洞当中,黑洞的尽头有一束光,光的两侧站着故去的亲朋好友,他们穿得光鲜靓丽,笑容灿烂;第四,与那一束光线融为一体,跟宇宙合二为一。
对于这4个结论,人们会对第3个结论感觉到疑惑,为什么濒临死亡的人,会梦到这些故去的亲友呢,难道说,他们是来接当事人回家的吗?
这,就跟大脑的快速运转有关。还未死亡,大脑就会调动所有的记忆,就跟放电影一样,让人们回顾这一生。这当中,肯定会有已经离去的亲友的记忆。
病重、濒死的时候,梦到故去的亲友,不是什么可怕的事,而是潜意识的欲望所构筑的梦境,很正常。
02
预感到大限将至,不断叮嘱后事。
晚清名臣曾国藩,在临终前的几个时辰,让儿子搀扶他在院子散步。一边散步,曾国藩一边叮嘱儿子,自己的后事如何办,你们未来该如何做人......
说完这些,曾国藩就说自己脚痛,让儿子扶他到书房休息。他坐在书房的藤椅上,过了一会就去世了,享年61岁。
老人,之所以会跟子女叮嘱后事,就是因为他们感受到自己大限将至,已经油尽灯枯,命不久矣了。这,就是佛家谈到的,预知时至。
南怀瑾大师说过,人是有灵性的生物,会在洗尽铅华,返璞归真之后,感受到真真实实的生命体验和人生长度。那些功夫好,修为深的人,在临终前的三个月,就知道自己的大限将至了。
人,在什么时候最单纯,最不复杂?临终之前,生命即将消逝,什么东西都无法束缚他们,那他们自然就会变得单纯、简朴起来。
身为子女,最好听从父母的叮嘱,他们想怎么办后事,就怎么办后事。这,才是对于老人家最大的尊重。
03
临终前的一个星期,变得精神起来。
煤油灯燃尽的时候,都会啪的一声,闪烁出耀眼的光芒。随着这耀眼的光芒消失,煤油灯就彻底亮不起来了。
这是什么原理呢?用物理学来解释就是,因为最后的一滴油,失去了油的附着力或拉力,上升得特别快,所以会突然一亮。
太阳也是如此。在下山之前,照亮天边的晚霞,夕阳西下,虽然有些凄凉之感,但那时候的光芒,依旧可以比拟朝阳初升的时候。
万事万物,更是如此。就拿人来说,在临终前的一个星期,绝对特别精神,特别有活力,哪怕是卧病在床的老人,也都能自己喝水,自己吃饭。
这就是“回光返照”。所谓的回光返照,其实是生命的假象。体内的肾上腺激素大量分泌,让老人暂时健康。
这个“暂时”的过程,就是老人跟家人告别的过程。随着肾上腺激素逐渐耗尽,不再分泌,那当事人,就彻底失去生命力了。
写到最后
油尽灯枯的老人,会在临终前,梦到故去的亲友,感受到大限将至,便叮嘱后事,还时不时变得精神起来,就跟出现了奇迹一样。
其实,这人世间没有奇迹,也没有长生不死的情况。只要是碳基生物,就会有死亡的那一天。这,不过是时间的问题而已。
对于老人的离开,没必要过分伤心,也没必要过分恐惧。因为离开,这是每个人的必然经历。生、老、病、死,这四个过程,没有人可以逃避。
既然如此,淡然处之,珍惜眼前人,就足够了。
文/舒山有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