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年华

偷得浮生半日闲,心情半佛半神仙-读汪涵《有味》后感

2017-03-08  本文已影响0人  芫九

我是湖南人,所以从小到大大多看的湖南的各种频道。在这么多年来,湖南台的主持人不知换了几茬,可最让我喜欢,也许也是最受大家喜欢的两位主持人,一位是何炅何老师,一位便是汪涵。

汪涵在我的印象中一直是一位文化底蕴很深厚的人,经常在节目里出口成章,引经据典。他热爱文字,热爱生活,有一大票干“手艺”的朋友,我记得我初中时候的天天向上,经常请的都是一些手艺人,一些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我想这本书其实也能看出汪涵对于传统文化的真心的喜爱,因为热爱,所以才能和这些匠师们有了交集,有了相互的欣赏。

标题中的偷得浮生半日闲来自于唐代诗人李涉的《题鹤林寺僧舍》,听说春天将尽,于是强打精神去登山,偶遇寺院,进去与僧人交谈,又在纷扰的人世中得到了片刻的安宁。而标题的后半句来自于清代李密庵的《半半歌》,心情清净如佛,快活似神仙。我觉得这两句诗用来形容这本书中汪涵给我的感觉尤为恰当。

汪涵没有微博或者公众号,很少用电子产品,就连他自己都说自己经常会清理朋友圈里不熟悉的人而因此得罪他人。不过,这也让他避免了过多得暴露在公众面前,让他能在舞台之下,过好自己的生活,去寻找那些古韵之美,从制作中找到真谛,结识更多与他志同道合的朋友。

在《有味》这本书里,我最喜欢的是琴之树与墨想这两篇。应该是自己的偏好吧,从小看到同学们演奏古筝、古琴、琵琶和笛子之类的古典乐器时,便觉得整个人都心情愉悦,看到写字写得颇有美感的人,就觉得对他们从内心里都冒出一股敬佩之感。

在汪涵的文章里,树变成了一种有自己风骨的生物,活着时,它们以树干为台,以树叶为弦,弹奏一曲源自自然的乐曲,生命逝去时,它们被制作古琴的匠师做成古琴,为它们安上七根琴弦,弹奏一首首动人的乐章。

琴之树,说到琴,但更多的是着重于树。汪涵在沿江大道上遇到了属于它的那棵树,它带给了他一片安静之所。在我这20年的人生中,我也有遇到过很多树,小区门口,学校里面,可是属于我的那一棵树,应该是我记忆中乡下那颗大树。长在四合的小院子里,比对面的二层小木楼还要高,郁郁葱葱,经常会有各种小鸟在上面叽叽喳喳的叫。下面还有很多小草。记得我小时候家里养了一只黑兔子和一只白兔子,外婆还拿着小镰刀去那儿割草喂兔子,我就紧紧跟在她的后面,一步也不离。

可是后来一个暑假再回去,那棵树已经不见了踪影,就连那一块草地也已经被水泥给抹平。当时年纪还小,只觉得院子里一下子好像空荡荡的。现在我却在想那棵大树究竟去哪儿了呢?大概是不会像文章里一样被拿去做琴了,不过也许被用来做了一个木雕的小玩意?被拿去盖了乡村里家家都有的鸡窝?又或者直接被砍去做了菜案,做了熏腊肉的架子?不得而知。

在琴之树里,我看过一个让我非常动容的一个地方,是汪涵因为喜爱而在那颗树上系上了一根黄色的丝带。而在之后,他发现树上又系了一根粉红色的丝带。我猜想这应该是知己之间的惺惺相惜吧。汪涵甚至因此而想象了一段美丽的故事。

为何说知己难求?因为我们很难在现实中遇到一个人与自己达到精神上的契合。很幸运得,汪涵在那个时候得到了。他同样喜欢着这样的一棵树,为它的风骨而倾倒,他也懂得了汪涵的喜爱,明明是互不相识的两个人,却在一棵树上找到了精神的契合。他们也不需要相互认识,只要在偶尔经过那条大道,看见那棵树和飘扬在上的一黄一粉两根丝带时,知道有那么一个人和你的想法与喜爱之情是一样的,嘴角微微一扬,内心满足,便可以了。

《有味》这本书能让你了解那些在平常生活中经常出现,我们却经常忽略,可是实际上却已经慢慢消逝在这个摩登时代的物什。从书里的字句和匠人们的话语中,我们能感受到那种虽然外面的世界已经风云变幻,可是我们依然固守着曾经的时代教给我们,赋予我们的东西并且怡然自得的生活态度。但其中仍有一些地方稍微有点牵强附会。比如说木桶那一章,从西游记中的唐僧在木盆中漂流,转而说木桶也是古代人保命之良品。实在是让我觉得有点费解。

偷得浮生半日闲,心情半佛半神仙。亦余心之所善兮。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