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教育-家庭篇家庭教育新观念

别以为你对孩子了如指掌,其实你的小九九TA已经门儿清了

2020-02-11  本文已影响0人  慕珂育儿

听别人的故事,悟自己的人生。

听到船长梁晓玲公益课上,讲她在一线接触到的3个故事,感触颇深,与君分享。

01

第1个故事 让人羡慕的学霸

这个孩子是初中生,成绩非常好,学习能力很强,很轻松就可以学得很好。

于是,父母和老师就会告诉他:不能骄傲,不要掉以轻心,登高必跌重,不断给他提示风险。

结果导致这个孩子出现了严重的焦虑。

这个焦虑不是来自学业,而是来自学业之外的。

比如,他担心自己会不会被细菌感染;父母会不会突然生病离世;去考场路上,如果遇到交通事故了怎么办等等。

最后,发展到晚上睡觉感觉周边空气都是细菌,都在咬他,出现病理性症状。

后来,通过做心理辅导,告诉他这些事情有可能发生,但概率极小,遇到解决就好,慢慢解决他潜意识里的恐惧。

后来,这个孩子中考成为那个城市的状元。

可能很多父母都很羡慕“别人家的孩子”,觉得那些优秀的孩子不用操心。

但船长说,成绩好的孩子,他们的焦虑指数其实很高。因为他们下滑的概率要远远大于他们前进的概率。前进的空间已经不大,下滑的空间则是无限的。

他们站在浪潮尖端承受的压力焦虑,很多父母不懂,无法体会。除了成绩好,人际关系、生活适应性以及未来专业选择等都是焦虑的源头。

所以他们是容易出现问题的人群,但往往比较隐蔽,因为他们的问题在水面之下。

那些问题已经浮现在水面上的孩子,家长心理早有准备,反而不会给父母来个措手不及。

所以,学霸型的父母,不能认为孩子成绩好就万事大吉,也要特别关注孩子内心健康。

02

第2个故事 成绩中等的孩子

这孩子说了句让我印象深刻的话,他说:“我的父母特别的贪婪。”

相信很多父母听到这个词,内心肯定极为不舒服。

但就如船长所说,请不要给孩子贴道德标签,不要觉得我辛辛苦苦养育他,换来这么一个结果,真是个白眼狼。

他这么说,只是因为他对父母有情绪,用的词汇不当而已。

这个孩子每次考试,就算他有把握,他也只会让自己进步一点点。

因为他知道,如果他进步稍微多一点,下一次,他父母就会对他提出更高的要求。

这个孩子说:“你别看我排名中等,在中间这里上上下下,我也已经拼尽全力。但没有人觉得它有价值,没有人看见我的努力。我的成绩只能上,不能下。他们只要我一直上,一直上,一直上,所以他们很贪婪。我也不想让他们期望这么高,所以就算我有全力,我也不尽全力,就保持中等。”

这种只能上不能下的期望,让人不寒而栗。

考试有波动是很正常的,因为它和出题息息相关。只有连续长期的成绩,才能代表孩子的学业水平,而非一次的考试数据。

最关键的是,父母看不见孩子的努力,这让他有点心灰意冷。

为人父母,一定要认同和肯定孩子的努力。试想,如果连我们自己都不肯定自己的孩子,你还期待日后他走上社会,陌生人来肯定他吗?太不现实!

苏霍姆林斯基说:“我坚定地相信,儿童在认识周围世界的同时,应当认识自己,应当充满一种深刻的自我肯定的感情。自我肯定是自我教育之母。自尊感是一个人的荣誉感、名誉感、健康的自爱心的最强大的源泉之一。”

而孩子的自我肯定,首先来自于父母对他的肯定。

03

第3个故事  那个小学中高年级的孩子

这个孩子的特点,是用装着写作业的方式疗愈她父母。

她写作业效率比较高,一个多小时就做完,但会坐在书桌前3个多小时,装给父母看。

她说,父母只要看到她坐在书桌边就安心,家里也比较安宁。

当然,还有一个原因,就是不让父母再加塞东西给她。

看,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孩子远比父母想象的要聪明得多。

这个孩子处于青春期前期,还没正式进入到内心力量强大的青春期,她采用的策略还是比较缓和的。

但当她再大一点,内心力量更强一点时,可能就会表现出一种挣脱父母控制和束缚的倾向,这是她人格走向独立完整的必经之路。

这期间和父母有冲突,实属正常,这代表孩子有独立思考判断,父母应该庆幸才对。

但如果父母还一味按照自己需求去控制孩子,那可能会让孩子发展出真正的叛逆。

什么是真正的叛逆?

就是处处跟父母对着干,明知是错的也不承认,明知是不当行为,还是要做。他们用此来宣泄内心积压的力量和不满。

这是一种真正的叛逆,是一种攻击性的表现。

04

以上3个故事,让我想起之前一个老师说的话。

她说,每次夏令营,第一天报道父母离开后,孩子们做的第1件事,就是结伴去小卖部买3样东西:雪碧、雪糕和方便面。

第一个雪碧,必买。

晚上去查寝时,发现有的孩子一边抠一边吐。吐完了,继续吃方便面。

老师制止时,孩子们:

“老师,求求你了,就让我们吃吧,平常爸爸妈妈都不让我们吃。”

老师们只能把所有东西都没收。

这个老师不无遗憾地说:

“我们能做的其实很少很少,关键还是在于家长。”

此外,她说,孩子们在一起聊得最多的话题,你肯定猜不到。那就是——爸妈的套路是什么?

当一个孩子说我爸妈什么套路时,其他孩子就说,你那个套路我爸妈早就用过了,现在我爸妈的套路是这样的……

孩子都冰雪聪明,就像上面第2个和第3个故事的主人公一样。

父母的套路他们都门清,所以会发展出相应的应对方案。

如此,双输也!

05

那我们怎么解决这个问题?

船长给了4个解决方案,我非常认同。

1、深度调整跟孩子之间的信任关系。

很明显,第2和第3个案例,孩子和父母之间基本没有信任,而是一种博弈关系。

我在“如何说 孩子才会听”的父母班上,一再跟父母们强调亲子关系的重要性。

切记,关系一定先于教育!

但现在很多父母都做反了,他们把学习放在前面,完全意识不到亲子关系的重要性。

林文采老师在《心里营养》中说道,很多家庭认为孩子有“偏差行为”,但专注在改变孩子的行为上,不是根本之道。因为你处理孩子这个偏差行为,过不了多久就会出现第二个偏差行为。

根本之道在于:改善孩子和父母的关系!一旦孩子和他的“重要他人”关系得到改善,这个孩子的行为就会渐渐好起来,孩子就会变得更有朝气、更快乐、目标也更明确。

我们和孩子之间的关系越友好,我们的“教育”才越有效。

2、好目标,是让孩子更多体验到“我做到了”的目标。

家长要调整我们的预期和目标。

好的规划和目标,一定是满足当事人,也就是孩子,而非家长自己。

给孩子设计的目标,不要跟别人比,跟他自己比即可。让孩子的能力跟目标相匹配,哪怕目标低一点,都不是问题。

重要的是,要让孩子体验到“我可以”“我做到了”这样的心流体验。

当孩子一次次自我肯定后,他就有了良好的学习体验。

这种体验会让他内在的自我驱动力更足,更有信心,觉得自己可以继续往前走,哪怕一点点。

所以,能激发孩子内在驱动力的目标,才是真正有用的目标。

3、把考试结果作为指南针,而不是十字架

父母要知道,考试结果,它只是教学的评估手段。

比如,学习第一单元,用考试来评估学生掌握得如何。如果掌握不够牢固,那就查漏补缺,找方法应对。

所以,考试只是一个指南针,告诉你方向在哪里。它不是十字架,把一个人永远钉在某一个位置上,对他进行审判。

4、长期坚持使用,积极关注

去年,闺蜜从深圳来北京,聊到孩子话题时。

我说要多给孩子肯定和表扬。闺蜜担心,表扬多了孩子会不会骄傲。

她的担心代表了很多父母的想法。

但其实,父母们大可放心,孩子不会因为你的积极关注就变得骄傲自满。

就如船长所说,现在大部分孩子,自信心还在发展的第1位,他还没有那么自信。

如果你看到孩子有自大骄傲的一面,有可能是他自卑的反应,是一个挡箭牌。

你只要积极的往孩子自信的水杯里灌水就好了。

不过,积极关注是有方法的,在《如何说 孩子才会听  怎么听 孩子才肯说》听这本书中讲到,赞赏孩子时一定要描述他们的行为,而不是评价他这个人。

比如,孩子把房间收拾得很干净,你不能说:

“宝贝你收拾了自己的房间,太棒了,太乖了。”

而应该说:

“我看到这里有很多变化。东西都规整到架子上,地上的弹球也都捡起来。走进这间屋子,感觉很舒服。”

海姆.G.吉诺特博士说:“称赞包括两个部分,我们对孩子说的话,以及孩子听了我们的话之后,在心里跟自己说的话。”

这种描述行为的赞赏,孩子听后,心里的语言是:妈妈觉得我这个行为很不错,那下次我继续这样的行为。

在心理疗法中,从来不会对孩子说“你是个好孩子”,或者说“你很棒”这种判断和评价性的赞赏。

这些话会让孩子产生焦虑,还会让他们的自我认可,由自己内心的激励,变成寻求和依赖他人的认可,对孩子百害而无一利。

06

3个故事,3个不同的家庭,多多少少,我们都从中看到一点自己的影子。

菩萨畏因,凡夫畏果。

我们不用纠结他们现在这些行为的结果,更应该从根上寻找原因,把上面4个方法灵活运用起来。

我们庆幸参与了整个过程,这是一段伟大的生命之旅;同时,我们也心怀敬畏,因为塑造的,不仅仅是我们的孩子。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