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文学批评的角度,看成为简书签约作者你需要具备什么
写作的意义是什么?《典论·论文》中说:“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年寿有时而止,荣乐止乎其身,未若文章之无穷也。”
按照儒家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的原则,立言次于立德、立功而居于最末的地位。但曹丕把它提到了比立德、立功更重要的地位,认为只有文章才是真正不朽的事业,可以使作者声明自传于后,而其它一切都是有限的。
因为喜欢写作来到简书平台,目前简书界面的标语是“创作你的创作”,之前是“找回文字的力量”。相比而言,我更喜欢前者,因为它代表了不忘初心。但之所以选择了现在的标语我想是因为它更加人性化吧,只为自己的内心发声,不做任何人的传声筒。这像极了子君的那句:“我是我自己的,谁也没有干涉我的权利。”
文章是有力量的,这毋庸置疑。对大多数人来说写作是一种理想,但如果在实现理想的过程中能够顺便赚钱,这便是幸福。
简书有许多大牛都做了签约作者,签约作者是没有直接的工资的,但是有了签约作者的名气,签约作者的能力和影响力是可以将其变现的。
人人都可以写作,但不是人人都可以当签约作者,因为签约作者有其硬性规定和门槛。这个门槛让许多人望而却步,也让许多人奋起直追。就像讨论数学该不该退出高考这个话题,有七成的人赞成退出,而高考正是为了淘汰掉这七成人,签约作者和其亦有相通之处。
从文学批评的角度来看,签约作者门槛的设置看似苛刻,但却是为了好的文学作品“大浪淘沙”。签约作者的每一条硬性标准我们都可以找出其文学批评的依据。
写作1、发表某一主题的文章超过40篇——找准定位:文非一体,鲜能备善。
对于简书的作者来说,发表40篇文章算不上难事尤其是那些日更的作者,对于某些一天能发表两三篇文章的多产作者来说40篇更是小菜一碟。
但是写完40篇之后呢,除了字数一点一点累计到了10万字甚至更多,写作能力精进了多少?粉丝数有没有增加?对事物的洞察能力有没有变敏锐?所以写40篇不是结果而是过程,这个过程在“专”而不在“多”。
这40篇文章是要你围绕一个主题或者专题来写,简单来说就是要有自己的定位。你不能今天写两首打油诗,明天写几篇鸡汤文,后天写时间管理大后天又写小说。看似各个领域都涉及到了,但其实每个领域都只是蜻蜓点水,泛泛而谈。
建安七子王粲、刘桢、孔融等人可以算的上文学巨匠了。但曹丕在《典论·论文》里评论他们的文章时仍说:“王粲长于辞赋,徐干时有齐气,然粲之匹也。如粲之初征、登楼、槐赋、征思,干之玄猿、漏卮、圆扇、橘赋,虽张、蔡不过也,然于他文未能称是。琳、瑀之章表书记,今之隽也。应瑒和而不壮;刘桢壮而不密。孔融体气高妙,有过人者;然不能持论,理不胜辞;至于杂以嘲戏,及其所善,扬、班俦也。
曹丕从文学批评的专业角度指出了建安七子的各有专长:王粲擅长于词赋像《初征赋》、《登楼赋》、《槐赋》、《征思赋》,徐干不时有齐人(舒缓)的习气,但是也是可以与王粲相匹敌的像《玄猿赋》、《漏卮赋》、《圆扇赋》、《橘赋》之类的文章,虽是张衡和蔡邕也比不过他们的,但是写其它类型的文章却达不到这种水平。
陈琳和阮瑀的章、表、书、记是当今特出的的,其它类型文章就不足令人称道。
应旸平和但不够雄壮,刘桢雄壮但不够细密。
孔融风韵气度高雅超俗,有过人之处,然而不善立论,词采胜过说理,甚至于夹杂着玩笑戏弄之辞。至于说他所擅长的(体裁),是扬雄、班固一流的。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文非一体,鲜能备善。文章不是只有一种体裁,所以很少有人各种体裁都擅长,要发挥优势就要找到自己擅长的领域,而不是在各个领域里打酱油。
纵观简书签约作者的文章,你会发现每位作者都有自己清晰的写作定位:一鸣是长篇连载、韩大爷的杂货铺专注心灵鸡汤、用时间酿酒重在时间管理等等。所以你如果也想成为简书签约作者,那么一定要清楚自己擅长什么文体,然后专注于这一类型进入深度写作。
写作2.喜欢数6000+、粉丝数4000+——文学批评态度:文人相轻,自古而然,但不要“各以所长,相轻所短”。
在简书一篇文章写出来,先是自己看,接着编辑审,编辑审核通过这篇文章便会进入读者和其它作者的视野。
前边说过文非一体,不同作者擅长不同的文体,如果因为擅长写时间管理就轻视鸡汤文,对哲理精通就看不起工具文,这都是不正确的写作态度。曹丕说:“夫人善于自见,……是以各以所长,相轻所短。”里语曰:“家有敝帚,享之千金。”斯不自见之患也。
简书有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融读者和作者于一体。大部分读者其实也是作者,都怀有一个文字梦。而每一个❤的累积,都是为别人的文字梦添砖加瓦。
不鼓励盲目的“点赞狂魔”,但是对于真正有质量的文章,不管与自己所擅长的领域是否相通都值得去为他去点亮一颗红心,这是作者与作者之间的互相勉励,也是在文字交流中的取长补短。写作可以是一个人的狂欢,但是当一篇文章被完成之后,他对作者更大的意义是变成一群人的狂欢。
因为文学有四个要素:作品、作家、读者、世界。文学作为一种话语活动,这四个要素不是彼此孤立或静止存在的,而是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相互作用的,它们共同构成一个有机的活动系统。围绕着作品这个中心,作者与世界、读者之间建立起来的是一种话语伙伴关系。
简书身份的双重性要求写作者以作者身份出现时须内容言之有物,不作无病之呻吟,更不可“文人相轻”。以读者身份出现时更要有所选择,不要滥用手中“点赞”的权利。
上面列举只是简书签约作者的硬性要求,可能还有其它要求是简书未公布的。而这个只有等到达到要求申请签约时才知道。
简书签约“路漫漫其修远兮”,愿每一个怀揣文字梦的你和我可以一直求索下去。